Page 233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33

社会·2025·3

           母受教育年限(连续变量)、学生自评的家庭经济状况(连续变量),作
           为测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变量。
               (三)实证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 通过描述性统计简要汇报各
           变量的基本情况,以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这些变量取值上的差
           异。
               第二,本研究使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估计留守经历、教师评价、同
           伴行为和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分步法估计多个随机截距模
           型以反映多组变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学校固定效应,这
           可以排除未观测到的学校特征的影响。 另外,通过对上述控制变量进
           行全面控制,在假定这些与教师评价和留守状态都具有高度相关性的
           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尝试得到一个留守经历对教师评价相对“干净”的
           效应。
               第三,本研究在稳健性检验部分处理了反向因果、内生性、中介效
           应分解、替换关键变量四个问题。 首先,在识别教师评价与同伴行为、
           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时,主要的难点在于反向因果问题,因为教师显
           然对那些问题行为更多、同伴群体的问题行为更多的学生有更消极的
           态度。 对反向因果的处理也可以直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教师态度导致
           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不断加重的假设。 本研究利用 CEPS 追踪数据的特
           性,使用第二期(八年级)调查数据中测得的因变量的滞后项来处理反
           向因果问题,本研究在这里控制了因变量越轨行为和同伴行为的滞后
           项。
               其次,我们通过二阶段工具变量回归的方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检
           验留守经历与教师评价、同伴行为和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我们
           希望就教师对留守学生是否具有更消极的评价进行估计, 为了解决内
           生性问题, 工具变量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得到近似于反事实状态的估计
           值,即教师评价对于有留守经历和没有留守经历的同一学生的差异。 参
           考相似研究(李适源、刘爱玉,2022;Mao,et al.,2020),我们构造 了“位
           似群体的留守占比”作为本研究的工具变量。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位似
           群体定义为与个体同校但不同班的学生, 该变量的计算方式为同校不
           同班的留守学生占同校不同班的学生总数的比例。 这一变量为班级层
           面的变量,反映了学校层面的留守学生比重。


           · 226·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