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9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29
社会·2025·3
预言的作用。 当然,留守学生越轨行为更多的经验事实反过来为教师的
先在有偏态度提供了经验证据,使之得到强化。
假设 3: 同伴群体行为在教师评价与越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教
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会导致其更多地与行为问题 更多的同 伴 群 体 交
友,同伴群体行为问题更多的学生自身也表现出更多的越轨行为。
(五)城乡学校异质性的讨论
如前所述,在中国教育情境中,弱势学生对抵抗策略的选择并非顺
从和抵抗的二元对立式选择, 而是会随着学校教育对社会流动效用的
变化而变化(李淼、熊易寒,2024)。 这一发现与社会网络研究对反学校
文化的考察有相似之处,有研究发现在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学校,由于教
师更有能力将学生的目标引导到学校事务上来, 且学校为学生通过教
育实现社会流动提供了更多机会, 因此学生交友行为更少体现反学校
文化的特点( Kruse and Kroneberg,2020)。
另外,基于本文对教师教育实践紧迫性的理解,在教育资源更丰富
的情况下,教师对于既有分类体系提供的社会类别有更多反思,因为教
师的工作压力显著更小,更有可能与学生发展个人化的师生关系,更可
能克服对留守儿童的隐性偏见。
总之, 学校资源的丰富程度可能会影响教师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受
社会分类系统提供的既有社会类别的影响,在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学校,
教师对既有观念的反思可能使其摆脱偏见的影响。 在中国教育情境中,
这可能体现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的差异。
假设 4:相较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留守学生更可能受到教师的
消极评价。
(六)分析框架
本研究通过整合社会分类理论、教育社会学与反学校文化研究,构
建了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生成机制的分析框架。 该框架从社会分类体系
的制度化运作切入, 揭示了问题化叙事如何通过教育系统的分类实践
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后果,形成“分类建构—制度运作—主体回应—群体
分化—问题行为”的完整因果链条。在实证上,这一因果链条表现为“留
守经历—教师态度—同伴行为—越轨行为”。
首先, 社会分类系统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形成关于留守儿童问题
的集体叙事,将留守经历与学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建构为图式性关
·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