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8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28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见,弱势学生更可能采取自食其果型抵抗策略,因为学生难以感知到教
                育对实现社会流动的作用, 更倾向于通过对学校规则的反叛来表达对
                不平等教育制度的不满。 比如,李淼、熊易寒(2024)对一所面向流动儿
                童开展感恩教育的城市公办学校的研究详细 描 述 了 在 面 临 制 度性 的
                教育机会不平等时, 流动学生参与学校 活动 时 产 生的疏 离 感和厌 烦
                感,学校的感恩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负面情绪,使得他们对教学活
                动的参与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隐性辍学”状态,学生甚至会通过反动
                行为和自食其果型的抵抗来回应教学活动。 不过,即使面临制度性的
                不平等,如果教师表现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学生的负责态
                度和严格要求时, 学生会感知到自己的社 会 流 动 意 愿 得 到了 认真 对
                待,其对学校活动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其抵抗行为从自食其果型转向
                顺从型。
                    自食其果型的抵抗行为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反学校文化, 这往往涉
                及社会身份的建构以及群体归属感的产生, 导致了负向同伴效应的后
                果。 反学校文化在“循规蹈矩生”和“小子们”之间划分出清晰的界限,
                背景相似的弱势学生往往会面临反学校群体的社会压力,比如,反学校
                文化的相应抵抗策略在许多时候表现为针对“循规蹈矩生”的霸凌(周
                潇,2011;Willis,1981)。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也会
                强化这一群体分化的过程,学生在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之后,尽管
                其未必认可教师的看法, 但仍会以此为标 准 与 类 似 处 境的学生结 群
                ( Elmosaad,2024;Chand,2022;Kiarie,2016;Benninga,et al.,1981)。 因此,
                随着抵抗策略的逐渐成形和学生群体的分化, 弱势学生受到负向的同
                伴效应影响的可能性逐渐上升。
                    在留守儿童的例子中, 由于教师先在地接受了问题化留守儿童的
                集体叙事,留守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感知到了这种“隐藏课程”,更
                有可能采用抵抗学校制度的自食其果型抵抗策略, 成为反学校文化的
                践行者, 这一假设得到了既有关于留守儿童反学校文化的民族志研究
                的印证(Li,et al.,2020)。 当留守学生采取自食其果型抵抗行为的趋势
                逐渐形成时,留守学生的交友选择也愈发受限,由于教师态度和留守学
                生的抵抗行为使学生群体的交友标准分化, 留守学生更可能与持有反
                学校文化的留守学生建立紧密关系。 随着这种同伴效应的影响逐渐累
                积,留守学生的越轨行为也逐渐增加,教师的态度由此发挥了自我实现


                                                                          · 221·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