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32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析的方法从 10 个题项中提取出一个公因子,通过 0-1 标准化构建了一
                个取值范围为 0~10 的变量。
                    3. 中介变量
                   (1)教师评价。 CEPS 第三期调查询问了班主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
                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智力、长相、学习能力等多个维度的看法,取值
                范围为 1~5。 由于本研究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且问题化留守儿
                童的叙事也更多着眼于其行为表现方面,我们只选择了教师对学生的
                服从性和自律性这两个维度的评价。 我们将这两个变量的得分相加并
                进行 0-1 标准化,生 成 了一个取值 范 围 为 0~10 的变 量 ,分 数 越 高 代
                表教师的评价越正向。 通过直接测量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本研究克服
                了既有研究仅通过学生感知情况对教师态度和行为进 行测量 的局 限
                性。
                   ( 2)同伴行为。 本研究使用第三期调查数据提供的受访者先前提到
                的5 个好友的“学习成绩优良”“学习努力刻苦”“逃课、旷课、逃学”“违
                反校纪被批评、处分”“打架”“抽烟、喝酒”等十项行为的频率来测量受
                访者的同伴行为, 其中 1=“没有这样的”,3=“很多这样的”。 我们将其
                中的负向行为进行了反向编码, 使同伴行为变量反映受访者同伴群体
                表现出正向行为的程度。 我们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方法从 10 个题项
                中提取出一个公因子, 通过 0-1 标准化构建了一个取值范围为 0~10
                的变量。
                    4. 控制变量
                    本研究所用控制变量包括学生个体和家庭两个层面。 学生个体层
                面的控制变量包括受访者九年级时的考试成绩 (经过学校层面的标准
                化)、受访者九年级时的标准化认知能力测试得分、受访者九年级时报
                告的负向情绪(从 10 个题项中提取公因子)、受访者的自评健康(连续
                变量,取值为 1~5)、受访者的身高体重指数(BMI,重构为二分变量,1=
               “超重”)、受访者的人格特质(由 40 个题项生成的 5 个综合变量,来自
                第四期调查数据)、受访者的性别(1=“男”)、民族(1=“汉族”)、兄弟姐
                妹数量(连续变量)、户口(1=“城市户口”)。 家庭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
                学生所感知的家庭规则严格程度(从 6 个题项中提取公因子)、学生与
                家长讨论的频繁程度(从 4 个题项中提取公因子)、家庭教育期望(连续
                变量),作为测量家长教育参与的变量;父母职业类型(6 分类变量)、父


                                                                          · 225·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