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30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联。 教育系统作为符号权力的执行场域,通过教师的分类实践将其转
                化为具体教育行为。 教师在高强度情感劳动的实践情境下,倾向于调
                用现成的文化图式而非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研判,导致对留守儿童
                的隐性偏见。 在实证上,这体现为留守经历与教师态度之间的因果关
                系。
                    其次,教师的分类实践通过“隐藏课程”传递至学生,学生感知到教
                师的先在消极评价后,不再继续持有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信念,表
                现出抵抗行为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在班级互动层面,成形的反学校文化
                具有划定社会身份的意义,教师态度也对班级社会网络具有塑造作用,
                这些因素促使留守学生向反学校文化群体靠近。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并
                非被动接受教师对自身的先在有偏观念, 而是通过自食其果型抵抗表
                达对教育不平等的不满时无意识地验证了问题化叙事的预言。 在实证
                上,这体现为教师态度与越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后,同伴效应强化了群体层面行为模式的同质性。 反学校文化群
                体的内部成员不仅复制越轨行为,更通过群体边界的符号化(如对“循
                规蹈矩生”的排斥)固化留守学生的行为标签,最终加剧留守学生的行
                为问题。 在实证上,这体现为同伴行为在教师态度和越轨行为之间的中
                介作用。
                    此外, 我们还讨论了城乡学校的异质性: 农村学校因教师反思空
                间有限,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效能感更低,使得问题化叙事
                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更为显著。 在实证上,这体现为留守经历与教师
                态度之间关系的城乡异质性,以及教师评价和同伴行为的间接效应在
                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
                    通过构建这一分析框架, 本研究一方面可以弥补以往关于留守儿
                童叙事的研究缺乏影响机制讨论的缺陷,通过对社会分类理论的整合,
                揭示符号权力对留守儿童的分类通过认知图式导致留守儿童的实际行
                为问题的微观机制。 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克服了以往关于留守儿童行为
                问题的研究对问题化视角反思不足的局限, 通过引入教师和同伴群体
                的作用提出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新的解释机制。

                     三、 研究方法

                    (一)数据说明


                                                                          · 223·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