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26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处于“灰色地带”。 如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某个留守儿童的行为
                问题迅速做出回应, 相较于对该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进行深入调查, 直接调用关于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解释的既有图式和叙
                事所需的认知成本显著更少, 因此教师也更倾向于在日常实践中采纳
                和践行社会分类体系所提供的集体叙事, 而不是对这些先在的图式性
                关联进行反思。 教师对问题化叙事的接受也可能导致留守学生的发展
                出现如这些叙事所预言的后果,即行为问题的增加。
                    假设 1:留守儿童具有更多的越轨行为。
                    假设 2: 教师评价在留守儿童与越轨行为的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在控制其他学生和家庭特征的情况下, 教师对留守儿童具有更消极的
                评价,导致留守儿童越轨问题更多。
                    (四)反学校文化与弱势学生的回应策略
                    反学校文化的相关研究为教育系统的社会分类如何转化为真实的
                教育结果提供了更为细节的机制论述, 反学校文化的研究者认为教育
                不平等的再生产不仅是结构层面的社会分类问题, 也是个体对分类体
                系进行自食其果式的配合的结果。 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之所以具有自我
                实现预言的作用,不仅是学生就教师对自身的看法进行内化的结果,也
                是学生群体自身的回应策略产生的非预期后果。
                    反学校文化研究部分地承认了青少年的能动性, 认为弱势群体的
                学生在面临教育体系的边缘化、在学校过程中感知到疏离感、对通过
                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信念减弱时,会采取一系列抵抗行为以回应不平
                等的教育体系。 尽管这些行动出于抵抗的动机,但在宏观上反而顺应
                了 社 会 不 平 等 再 生 产 的 结 果 (李 淼 、 熊 易 寒 ,2017; 周 潇 ,2011;Willis,
                1981)。
                    随着 青 少 年 文 化 研 究 的推 进 , 学者 们 逐 渐 超 越 了 对 青 少 年 行 为
               “顺从-抵抗”的二分,构建了关于青少年抵抗行为的类型学。 索洛扎诺
                和伯纳尔(Solorzano and Bernal,2001)以及吉鲁(Giroux,2022)将弱势学
                生在面临压迫的情况下的潜在行为表达按照是 否 对自身 遭 遇 展 开 批
                判、是否受社会正义目标驱动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理想型。 一是不对
                自 身 遭 遇 展 开 批 判 、 也 不 以 实 现 社 会 正 义 为 目 标 的 反 动 行 为
                (reactionary behavior)。 这一类行为只是以“找乐子”为目的或一时兴起,
                不涉及对教育体系的抵抗。 二是对自身遭遇进行批判,但不以实现社


                                                                          · 219·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