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23

社会·2025·3

           间的图式性关联。 在大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这种叙事不断地吸收新
           的细节以及情节例证,其结构愈发完善自洽,合理性逐渐增强。 由于这
           一叙事具有压制个体对其产生质疑的特征, 在其得到广泛传播之后,
           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自身经验中与其相符的部 分 并 过滤 掉 与 其 不符 的
           部分,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化叙事对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学
           生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图式性影响。 进一步地,在这一叙事被转化为行
           为的过程中,这些行为产生的结果也不断地为叙事的合理性提供更多
           证据,由此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的效应。 在下文中,我们通过对教育社
           会学文献的梳理讨论了教师在留守儿童问题 化 叙事的自 我 实 现 过程
           中起到的作用,并通过对反学校文化研究的梳理澄清了留守学生对教
           师的隐性偏见所采取的回应方式如何不期然 地造 成 了 验 证 教 师 先 在
           观念的后果。
               (三)教师态度和行为的自我实现预言
               教育系统被视为符号权力运作的典型场域, 具有明确的社会分类
           功能。 教育系统对于维持那些由符号权力制造的社会类别的再生产具
           有重要作用,践行着分类系统对社会阶层、种族、性别等问题的既有分
           类,因此教育系统也被视作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社会再生产
           视角的一系列研究显示,教育系统的筛选机制并非基于选贤任能、量才
           取用的优绩主义原则, 而仅仅是基于学生及其家庭是否展现出特定的
          “制度性信号”(institutional signals), 例如学生是否熟练掌握高雅文化、
           是否能正确使用上层社会的语言规则、 家庭是否采用密集型的抚养方
           式等,这些制度性信号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图式或
           布迪厄所言的惯习中, 因此很难被非优势群体模仿(Lareau,2011;Lareau
           and Weininger,2003;Bourdieu and Passeron,1990)。 不过,正是由于教育
           系统表面上具有开放和公平的选拔原则, 获得教育成就更多地被归因
           于自致性因素而非实际起作用的家庭和个体的文 化 惯 习 等 先 赋 性因
           素,教育体系的分类标准由此被建构为自然、合理的误识(Bourdieu and
           Passeron,1990)。
               教师在教育系统的分类功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因为教育系统的
           分类标准通过教师的日常实践传递给每个学生。 许多研究显示,即使是
           在我国标准化的、成就导向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期待、
           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以及教师的相应行为并非完全来自于对学生学业表


           · 216·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