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24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现的评估, 而是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分类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特征和某些
                行为结果(比如获得更高的教育成就、表现出更多行为问题等)之间的
                图式性关联的影响, 即使这些关联与教师感 知到的情 况 存 在 不 一 致
                ( Young,2020;Wang and Roksa,2023;Alvidrez and Weinstein,1999)。 进一
                步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会成为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
                进而促使学生做出相应的行为,作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反过来验证教
                师 有 意 或 无 意 的 有 偏 观 念 (Frye,2017;Alvidrez and Weinstein,1999;
                Rist,1970)。
                    一项基于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教育情境的研究显示, 教师在学生
                入学之前就对本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有大致的认识, 在之后的班
                级分组中, 学生的家庭背景而非能力成为决定学生在教室中座位次序
                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更好的学生被安排到了更靠前的位置,教师对这
                一群体的关注和鼓励显著更多, 因为教师先在地认为这一群体的学习
                能力更强、行为问题更少。 随时间推移,学生逐渐内化了教师对其的评
                价和看法, 教师对班级的分组情况的确预测了学生在之后的教育成就
                ( Rist,1970)。
                    再如,一项在马拉维进行的混合研究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普遍存
                在着女生“早恋”与其学业失败具有关联的集体叙事,尽管这一叙事在
                经验上未得到显著支持, 但是教师仍然会基于这一文化观念调整他们
                对早恋女生的教育期待,造成女性在教育上失败或者主动辍学的结果,
                反过来为这种未得到经验支持的叙事进一步提供证据, 使早恋和教育
                失败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 随时间推移, 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Frye,
                2017)。
                    在我国标准化的教育体系中, 许多研究也发现教师对不同家庭背
                景的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即使这些学生的行为特质和学
                业成绩没有显著区别。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这一具有全国代表性的
                数据,有研究发现,教师对父母教育参与更多、父母与老师联系更频繁、
                亲子沟通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日常表扬和鼓励行为, 更多地注意到这
                些学生的学业问题,即使这些学生的学业表现、心理状况和日常行为与
                其他学生没有差异;同样地,教师对这些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支持也
                转化为学生更好的学业表现, 反过来支持了教师一开始对于学生表现
                和家长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关联的看法 (Wang and Roksa,2023;Young,


                                                                          · 217·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