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2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22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类别对经验世界的抽象和简化往往具有任意性和专断性, 与现实的社
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不一致性(王篪,2023)。
2. 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表演性
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表演性(performativity)理
论为本研究理解文化观念与群体层次的行动 之 间 的关 系 提供 了 进 一
步的框架。 学界对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原始定义是,“一个错误的情境定
义 唤 起 了 一 种 新 的 行 为 , 使 原 本 虚 假 的 概 念 变 成 了 现 实 ”(Merton,
1948)。 经济社会学文献中的表演性理论则进一步讨论了普遍的文化
观念如何被转化为现实的群体行为,而不限于虚假的观念如何变为现
实。 比如,人们对经济模型的共识(将世界理解为可计算的,应使用效
用最大化的方法进行决策), 使得人们更愿意关注现实社会中与这些
模型的预测相一致的方面,这些被过滤的认知则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应
的 反 应 , 进 而 为 这 些 经 济 模 型 的 适 用 性 提 供 经 验 证 据( MacKenzie,
2008;Callon,1998)。 当然, 这个表演性过程与经济模型本身的准确性
无关,即使经济模型对现实社会的描述有误,行动者对其的信念也会
使其产生验证这些经济模型的相应行为。 比如,依照效用最大化的理
念进行的经济决策反过来为经济学者提出的相 应经济 模 型 提供 了 数
据支持。 正是由于观念在转化为行为之后又反过来为其自我强化和自
我验证提供了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合理性逐渐增长,观念
对行动的影响能力逐渐增强, 进而对群 体 的行动 模 式 具有了 影 响 力
( MacKenzie,2008;Callon,1998)。
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表演性理论使我们能够更为全面地理解文化观
念对个体行动的影响, 社会分类系统将连续的意义事件建构为离散的
社会类别,这些社会类别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简化,它们通过
图式和叙事的方式对个体认知产生影响, 使个体无意或有意地过滤掉
那些与现实世界不符的对经验事实的感知。 进一步地,个体受这些观念
层面的影响在现实世界中作出了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这些行动反过来
又为社会分类系统提供了自我验证和自我强化的经验证据, 使维持这
些分类体系的建构性的误识得以长期存在。
在留守儿童问题化叙事的例子中, 不难发现这种叙事所具有的社
会分类意义:它将留守儿童视作先天素质不足、后天培养缺乏的问题
群体,暗示了留守经历这一个体属性与学生学业、心理和行为问题之
·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