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0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20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二)社会分类的理论视角:文化观念如何转化为群体层次
的行为
1. 文化图式和集体叙事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社 会 分 类 (social classification) 系 统 塑 造 了 人 们 对 于 自 然 与 社 会
( Fourcade,2011)、 种 族 和 族 群 (Brubaker,et al.,2004)、 性 别 和 性 向
(Meadow,2010)、社会阶层(Wang,2017)等问题的理解和相应的行为模
式。 文化转向进路的相关研究指出,社会分类系统对个体行动的影响并
非韦伯所言的“扳道工”式的影响,即通过提供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文化
和价值观为个体行动赋予清晰的价值意义, 文化与行动之间具有一一
对应的函数式关系(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Swidler,1986)。 与
之相反,这些研究将文化概念进行去实体化( de鄄essentialization),认为文
化在人们的认知中是由内在不一致的( inconsistent)、相互冲突的图式构
成的, 多种不同的文化图式同时存在于人们的“文化工具箱”(culture
toolkit)当中,文化与行动之间只具有松散的关联,图式只会在特定的情
境下被激活,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对类似的事物做出截
然 不 同 的 回 应 (郑 雅 君 ,2021;DiMaggio,1997;Sewell,1992;Swidler,
1986)。
所谓文化图式, 指的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为个体的认知提供
默认设定( default assumption)的一种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它
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将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 对复杂的意义世界进行抽
象和简化( DiMaggio,1997)。 文化图式对人的认知过程的影响是通过无
意识或潜意识层面实现的, 文化图式使人们在尽可能少的信息输入的
情况下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形成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当然,
文化图式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 当这些图式为常见的复杂情境提供了
行之有效的“认知捷径”时,或被大众媒体广为传播时,它们就会上升到
群体层面。
文化图式对行为模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根据共享的文化图式
做出决策, 还在于文化图式在偏离乃至违背实际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具
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由于个体的思维只能在短时间内处理有限的信息,
个体不得不依赖文化图式对其加以抽象和简化(Martin,2010;Zerubavel,
1999,1996)。 文化图式首先会过滤掉那些与个体既有的理解无关或不
一致的感知, 接着把新接受的概念与既有的概念联系起来为个体提供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