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9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19
社会·2025·3
“病态”的家庭生活的结果,一些评论将其称为“留守儿童综合征”,通
常包括亲子分离带来的情感陪伴缺失、父母(尤其是母亲)未尽到监护
和抚养责任以及祖父母隔代抚养未能采取正确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这
些 叙 事 在 对 留 守 儿 童 犯 罪 或 自 杀 问 题 的 新 闻 报 道 中 屡 见 不 鲜( Gu,
2022)。
将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归因于父母和祖父母失职的叙事或多或少
指向了留守儿童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问题,这种做法忽视了留守
儿童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以及留守安排和祖辈抚养模式的多样性, 将其
简化和抽象为留守儿童父母的个体行为问题, 而留守儿童群体形成的
结构性问题被忽视。 这种叙事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的家
庭生活与强调密集培养的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主流抚养方式几乎截然
相反,后者在教育、政策、舆论等领域日益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被视为
合理、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 Lareau,2011)。 可见,符号权力的运作以
及流动人口群体符号权力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这一分类系统中日益
边缘化( Gu,2022)。
尽管学界对于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叙事已有充分反思,指出这种
叙事先在地将留守儿童建构为存在 本 质 性 不足 的群 体 , 具 有 污 名 化
效应,但这些研究多偏重于呈现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夸大,较
少讨论留守儿童问题 化 叙 事 会产 生何 种 具 体 后 果 (罗 国芬 ,2018;姚
建龙、常怡蓉 ,2016;张 楠 ,2014;江 立 华 、符 平 ,2013)。 有学 者 在 政 策
层 面 讨 论了 问 题 化 叙 事 的 影 响 ,指 出 这 种 视 角 具 有 的“责 怪 受 害 者 ”
(blaming the victim) 的 倾 向 与 西 方 情 境 中 关 于 贫 穷 文 化 的 叙 事 类 似
(Small,et al.,2010), 受这种叙事的影响, 相关部门针对留守儿童的
干预政策着重于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和 家庭监 护 义 务 缺 失 问 题 的治
安管理,而较少着眼于户籍制度、流动儿童城镇入学困难等制度性 因
素(Gu,2022)。 在这份研究以外,鲜有研究讨论并验证这种问题化叙
事对留守儿童的具体发展具有何种影 响 , 而 只 是 定 性 地 断 言 其具 有
污名化效应。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社会分类 这 一理 论视 角 关 于 文 化 观
念如何转化为行为的论述, 并将其与 教 育 社会学 关 于 教 师 态度 的研
究以及反学校文化研究整合, 提出 问 题 化 叙 事 对留守儿童行 为问 题
的具体作用机制,并结合 CEPS 数据的分析结果就留守儿童的行为问
题进行实证检验。
·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