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218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具体而言,基于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简称 CEPS)第二期、第三期追访数据的审慎因果推断,本研究试图回答
以下经验问题:
( 1)教师是否具有认为留守学生行为问题更多的先在偏见,且这种
偏见是否独立于学生的实际表现?
(2) 教师的态度是否导致留守学生更容易受到践行反学校文化的
同伴群体的影响?
(3)同伴群体的影响是否导致留守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
( 4)上述教师态度、同伴群体、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否在城乡学
校之间存在差异?
通过解答上述问题, 本研究力图在两个方面做出贡献: 一是从观
念层面为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提出一个新的解释,二是为既有的关于
留守儿童问题化叙事的研究补充经验证据和影响机制阐释。 此外,通
过呈现留守儿童问题化叙事转化为留守学生行为问题的过程,本研究
也试图为更宏观的社会分类理论和自我实现预言理 论 提供 一 个 经 验
例证。
二、 文献综述
(一)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有偏叙事
许多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缺陷不仅是
经验层面的社会事实,也是观念层面的社会建构;尽管学界相关研究对
于留守儿童的诸多发展问题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孙文凯、王乙杰,2016;
Xu and Xie,2015),但由于其具有社会分类的性质,将留守儿童加以问
题化的叙事仍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接受, 这导致留守儿童问题通常
被社会舆论片 面 理 解 并 夸 大(罗 国芬 ,2018;姚 建 龙 、常 怡蓉 ,2016;张
楠,2014;江立华、符平,2013;江立华,2011)。 有研究对《中国青年报》关
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 发现公众舆论对留守儿童的建
构有两种途径,一是“素质”话语,二是“病态家庭”的叙事(Gu,2022)。
一方面,留守儿童被认为不具有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
考虑到素质话语在当代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素质实际上被视
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Kipnis,2006),将留守儿童视为低素质人群意
味着将其置于社会底层。 另一方面, 留守儿童的低素质问题被视为其
·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