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社会》2025年第2期
P. 121

社会·2025·2

           使听话者获得理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如“顺势而为”。 这是“势”话说
           能产生的效果,是其他因果推断或基于统计学的因果论断或论说都不
           蕴含的行动作用。 例如,前述毛泽东对井冈山的“地势”述说,虽然有
          “走遍了罗霄山冈”作为基础,但并不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因果推断,也
           非统计学意义上的判断,而是对整个地区“地势”与其他中间条件相联
           系的体验和观察。         51  从后来的情况看,这种对“地势”的把握及相应行动
           产生了符合预期的效果。 人类学家斯特拉森( Strathern,2022)在论述美
                                                   52
           拉尼西亚“看”的视角论时称“看是一种活动” ,这与本文的观点“地势
           话说是以言行事”相似。
               与“地势”话说的本体性和“以言行事”的双重性相关,“地势”民族
           志应当是一种“积极行动人类学”( Ortner,2016:47-73)。“地势”政治民
           族志聚合“解释”和“改变”双重目标,其调查和“抒写”经常通过“参与”
           与“合作”推进,具有“行动研究取向”。
               可以将与政治生活有关的“地势”分为两种:兵法之“地势”和本体
           之“地势”。 兵法之“地势”即以地势、局势和人势等空间格局为进退取
           舍的根本考量,换句话说,这里的法即“兵法”,《孙子兵法》《韩非子》                             53
           和《荀子》的“地势”论说均属于这一类,法国学者余莲关于“势”的论说
           也近于兵法之“势”,即非“本体”的公设。 本体之“地势”是一种日常语
           言视角的“实在/本体”,是一种凝聚精神和物质的现实。 它包含人的世
           界感知、情感和地方认同,而不仅仅是政治谋略性空间布局。此外,虽然
           汉语中“势”的语义、语用未必单一,但其较为明显的特征是用以判断各
                                                 54
           种“势”的视角具有某种整体性和实在性。 《周易》的“地势坤”在日常
           51. 如用维特根斯坦评论《金枝》的话来说,毛泽东的“地势”述说是“综观/一目了然式表
           达”,“这种综观表达传达了一种理解,即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联 系’”(Wittgenstein,2018:
           46-48)。
           52. 斯特拉森(Strathern,2022)称:“事实 上,在某 些情况下,观者的观看成为制作人工制
           品的‘工作’的一部分。 ”
           53. 《韩非子·难势》中也区分两种势:一是自然之势,二是“人之所设”。 韩非子说:“夫势
           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 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 吾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 ”又
           言:“世之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 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再曰:“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已也。
           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而以威势之利济
           乱世之不肖人,则是以势乱天下者多矣,以势治天下者寡矣。 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 ”
           54. 此处吸收了匿名评审的观点:“这类整体结构性与心理学中耳熟能详的格                   (转下页)


           · 114·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