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社会》2025年第1期
P. 200
重新发现“自然”:抗战前燕京学派社区研究传统的三重转换
受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吴文藻赞同“功能派人类学的目的,乃在
了解文化的本质,而不在进化的臆测,或以往历史事件的重造”。所谓进
化的臆测,指的是进化学派追求事物的“太初起源”及营造其“发展阶
段”;“以往历史事件的重造”, 则是针对那自命为反进化论的一切历史
学派而言(吴文藻,[1935a]1990:130;Malinowski,1932)。文化是社区研究
的中心, 明白文化便了解了社会, 功能派人类学即是对文化的比较研
究。 为帮助从事实地比较研究的调查者,吴文藻先生将马氏的文化表格
引介,作《论文化表格》一文(吴文藻,[1938]1990:190-253),并 在倡导
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 提出了自己对于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理解。
“社区”有时间、历史和地域范围的限制,社区的研究一定要是现代的。
从事社区研究要有计划地分区调查国内各种文化水准发展不同的社会
实况, 从而认识我国固有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变迁 (吴文藻,[1935b]
1990:145-150)。 派克的人文区位学和布朗的功能派人类学被引介后,
对彼时燕大学子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并极大程度上形塑了后
期燕大社会学社区研究的学科品质。
不同于清河试验采用实验法研究社会现象,将社会作为“实验室”。
这一时期直接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不被视作真正
的社会学研究。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进行任何创造性的工作之前,必须认
识到实验室工作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比实地研究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关系更重要。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化,是对社区研究的功能
分析(李安宅,1932:12;Li,1938:126-127)。
受人文区位学影响, 杨庆 堃用“自然史” 的方式理解邹平农村市
集,尤其关注因“流动”带来的系统和功能差异。 市集并不是一种纯粹
的“理性构造物”,而是像自然界的生物那样,有兴起、成长、衰落和死
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放置在“区位的境界”(ecological order)上才
能理解。 市集的基本结构是由“自然的形势”和“社会力”两种力量共同
形塑的,其兴衰除受到自然力如地势高低、交通改善、河道变迁等影响
外,也极大地受到“社会制裁力”或“社会政治力”的操纵。 市集的兴起、
发展、衰落和死亡,是“社团选择”的结果。 杨庆 堃还将邹平地区的工业
化历程与世界上其他各部的工业化历程的变迁轨迹进行比较,进而把
握中国的社会变迁(杨庆 堃 ,1934:144-151、305)。 1934 年获得芝加哥
·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