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社会》2025年第1期
P. 158

“生活”自耕农: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的农民形象

                没有佃农。 当时,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调查河南地区农民运动时指出,
               “由于当地自耕农数量多,‘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并无号召力”,以至于
                农民部 要 求“斟 酌 当地 农 民 的 需 要 而 提 出 符 合 现 实 的 口 号 ”(梁 心 ,
                2024:42)。
                    或许,相对于真实性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杨开道对“有产自耕农”
                的考察是在寻找农村基层治理及产业现代化的适当主体这一政治语境
                中进行的。“有产自耕农”在他眼中显然比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苦力、
                士兵、手工业者、现代工业的劳工等群体更加具备自下而上支撑地方自
                治事业的主体资格。 早在赴美留学之前,杨开道( 1923)就在被其视为转
                向农村研究“立志之作”的《归农运动》中用大量篇幅讨论,如何将当时
                不断流入其他群体的人口, 通过在现有基础上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与社
                会环境的方式重新吸收回农村,使他们成为有组织、有产业、有生活质
                量从而重新安置在农村之中的新农民。
                    正是这样一种或许源于“农本主义”传统的观点,使得杨开道与当
                时的许多其他社会思潮产生了分歧。 因此, 我们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
                是:杨开道为何会如此重视“有产的自耕农”?他判断这一农民群体能够
                成为自治主体的依据何在? 以及,以这一类型的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
                治理方案能否将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带上现代化的道路? 社会史材
                料只能解释 “有产自耕农”这一农民形态的存在及其与当时其他主要人
                口构成的区别, 但无法真正揭示杨开道将他们视为华北农村社会适当
                自治主体的信心来源和理论考量。 事实上,正如接下来笔者所试图交代
                的,杨开道对“有产自耕农”的发掘并非纯然经验性的,而是融入了一些
                重要的理论洞察。
                     三、 作为一种农民理论的“自耕农”形象


                    诚如上文所言,自从 1927 年学成归国之后,杨开道在接下来的十
                年时间里一直积极投身于对华北农村的观察和改造。 从一开始重视对
                社会科学方法的引进,到后来更加关注考察自治的民情基础,杨开道早
                期的学术理路似乎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到民情”、从外来到本土的转变
                (陈保香、何健,2023)。 然而,笔者认为,无论是一开始对社会科学方法
                的强调,还是后来对民情基础的关注,杨开道的理论努力背后始终存在
                着留美所学对他一以贯之的影响。 本部分的讨论意在呈现杨开道是如


                                                                          · 151·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