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83

社会·2024·6

           法,只有改良社会”。
               在写作《随感录·二十五》时,鲁迅便初步形成了这种论述思路。 这
           篇短文开篇讲到北京街道上许多孩子在车轮、马足之间辗转的现象,鲁
           迅( 2005d:311)由此联想到了家庭革命与社会改造的内在关联,“穷人
           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 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
           转。 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
           不如”。 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对此进行了呼应。
                    中国相传的成法,谬误很多:一种是锢闭,以为可以与社
                会隔离,不受影响。 一种是教给他恶本领,以为如此才能在社
                会中生活。 用这类方法的长者,虽然也含有继续生命的好意,
                但比照事理,却决定谬误。 此外还有一种,是传授些周旋方法,
                教他们顺应社会。 ……因为社会不良,恶现象便很多,势不能
                一一顺应;倘都顺应了,又违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进化的
                路。 (鲁迅,2005b:143)
               这段论述表明,社会改造与父子、家庭伦理的重建在鲁迅看来理应
           是同一个进程,家庭问题乃整体结构变迁中的一个子集。 这是鲁迅在五
           四前后一系列围绕家庭问题的论述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思考路径。 他在
          《我之节烈观》中批判“节烈”残酷,正着眼于社会改造的必然性,“精神
           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假使女子生计
           已能独立,社会也知道互助,一人还可勉强生存。不幸中国情形,却正相
           反”(鲁迅,2005g:128)。 1923 年,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著名演讲中,
           鲁迅(2005h:168)通过娜拉的生存问题将家庭革命与社会改造联系在
           一起,并将获得经济权视为娜拉独立的根本方法:“第一,在家应该先获
           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一)父子关系在近代的结构性危机
               将家庭与社会关联在一起, 是清末民初家庭革命论述中常见的思
           路,鲁迅的论述首先呼应了这一潮流。 借助更长的历史视野对于家庭的
           内、外关系的处理进行讨论,不仅能够清晰显示出家庭价值的失落,揭
           示家庭革命的脉络和逻辑, 还有利于进一步揭示鲁迅对父子伦理的改
           造所引发的思想史意义。 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以伦理组织社会,如梁漱
           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的那样,家庭不仅培养人类对真、善、美的
           感情,还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基本的社会结构。 当家庭伦理扩张到更广阔


           · 76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