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79

社会·2024·6

           的序言部分,还多次将尼采对人类的期许引入相关论述。在《狂人日记》
           和《随感录·四十一》中,鲁迅都曾明确表示自己对生命进化的看法是受
           到了尼采而非达尔文的影响。 例如,他在《随感录·四十一》中说:“尼采
           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
           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 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
           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 ”(鲁迅,2005f:341)这段论述紧密对应于
          《狂人日记》中有关虫子、鱼、鸟、猴子到人类的进化史,强调人类内在
           意志力量对进化的意义。在鲁迅对父母作为“人类”而觉醒的号召中,其
           精神底色正是尼采对生命与自然的描述。 因此,回归自然并非放弃主体
           的能动性,这一过程恰恰传达出鲁迅对生命内在力量的信心。
               对父母的一系列要求体现了鲁迅对生命内在能动性的信奉。 他指
           出,个体在获得“父母”资格之前,首先应当“爱己”以保持身体和精神
           的健康,避免获得遗传性疾病,这是保存生命、延续生命的前提。 其次,
          “父母” 还需要将这种天性的爱进一步向外扩张至包括对子女的理解、
           指导、解放,此即生命的扩充和发展,这部分尤其被他所重视。在这个脉
           络上,“爱己” 的本能甚至能够演化出一种自我牺牲的伦理,“用无我的
           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并且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
           牲的”(鲁迅,2005b:140、145)。 通过对扩充自然天性的强调,鲁迅最终
           凸显了人类伦理的内在价值。 这意味着虽然他取消了儒家的“人、禽之
           辨”,但他对“人”的理解却绝非消极的,或者不妨说,他对人类应当发
           挥自我的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类既在自然界的安排之中,又最能够
           将自身内在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鲁迅(2005b:137)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及生物进化需要
           一种“内的努力”:
                    走这路须有一种内的努力,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的努力,
                积久才会繁复,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发生脊椎。
                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
                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这种源于生物本性的内在力量被鲁迅明确为“爱力”, 一种因为
          “爱”而扩张的自我牺牲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生物的进化。不少
           学者指出,鲁迅对“爱”和牺牲的坚持超越了生物的本能,其严苛程度甚
           至近似康德式的道德律令(梁展,2007:98;汪卫东,2011),但如果根据


           · 72 ·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