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75

社会·2024·6

           样做父亲》(1919 年)以及刊登在《新青年》“随感录”栏目上的多篇短文
           都体现了这种关怀。 鲁迅(2005a:58)早年还曾试图通过“立人”从根本
           上改造中国,他也将这种理想融入了对家庭伦理的思考。
               在五四家庭革命的论述中,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不仅篇
           幅最长,而且颇具代表性地传达了那一代人的世界观与历史意识。 值得
           注意的是,其态度相对温和,如表明“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并解释这
           是延续清末民族革命,“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而并未严格区
           分“改革”和“革命”的差异(鲁迅,2005b:134)。 这体现了他与废除家庭
           的激进论者之间的张力。 在写作 这 篇文章 前 , 对 于 家 庭 问 题 , 鲁迅
          ( 2005b:135)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二五、四十、四九)中,曾经略略
           说及”,这篇文章是对其中内容的进一步完善,由此可以被视作鲁迅在
           五四时期关于家庭问题更完备和更具有总体性的表述。 由于在传统伦
           理秩序中,“父亲身兼至亲与至尊,可以说是亲亲与尊尊之至,是人伦关
           系的起点和总纲”(周飞舟,2019), 这篇专注讨论父子伦理的文章其价
           值也就关涉到对人伦关系古今转型的总体理解。
               由于鲁迅在现代思想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近年围绕家庭革
           命的研究中,《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多次被文学(沈庆利,2021;王学
           谦 ,2020;史 建 国 ,2019)、历 史(赵 妍 杰 ,2020;罗 检 秋 ,2013)、哲 学(吴
           飞,2016;张祥龙,2017;孙向晨,2019)、社会学(翟学伟,2019)、法学(赵
           晓力,2022)和教育学(顾明远,2013)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引用,成为探讨
           家庭伦理现代转型的重点文本之一。 现有思路或强调鲁迅的启蒙意识
           及其为“父亲”树立的新形象,或侧重对鲁迅个人家庭生活的分析,或将
           其与同时代人物如胡适相比较, 或在反思视域中将其与西方自然法学
           派进行关联,或是从儒家保守立场提出尖锐批评。 尽管部分论述表现出
           超越五四的意图,但仍多关注五四前后思想界与鲁迅个体的语境,并未
           将其置于更长的历史脉络进行考察。 同时,由于忽略了鲁迅与五四主流
           论述之间的张力,还产生出诸多误解。 本文试图采取回向历史视野的社
           会学方法,以对《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及相关文本的研读为起点,重新
           探讨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家庭伦理在古今之间的连续与变迁, 力图揭
           示鲁迅对现代家庭形态的想象与中国历史传统的呼应关系及其文明史
           意义,以重审五四家庭革命的合理性、内在张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困境,
           并反思其对今天的启示。


           · 68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