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78

古今之间:父子伦理变迁与五四家庭想象

                    传统“人、禽之辨”意在论证人类超出于自然界动物的独特性与高
                贵 之 处 , 如 仁 义 、 人 伦 、 礼 仪 、 善 恶 和 明 暗 偏 塞 等(韦 政 通 ,1993:37 -
                40)。《孟子·离娄下》中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
                存之。”恰因人与动物的区别颇为微妙,才需要对之格外关注和强调,要
                求“逆这种动物本能而开发出人性之源”(孙向晨,2015)。正是这种区别
                奠定了对于“君子”即“人”的想象。 与此不同,鲁迅(2005c:8)最初接触
                进化论时即确立了人与动物的同一性,他在《人之历史》(1906 年)中根
                据进化学说的脉络解释了人的生物性起源, 并表示这一发现并不损害
                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对生命进化原
                理的表述沿用了这一思路,他有意与儒家伦理对话,并颠倒了其内在的
                等级次序,如选择以“庶民”而非“君子”作为父母的榜样。
                    鲁迅( 2005b:138)将“天性”从自然界延伸到人类社会,并在这种生
                物一元论的连续性中,揭示了人类伦理所应具有的本真性:
                         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
                     并无错误。 他并不用“恩”,却给与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
                     为“爱”。 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
                     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
                     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
                    在鲁迅(2005b:138)看来,生物的“天性”中即包括对幼者、弱者的
                关爱与呵护,这种情感纯洁无瑕。 他由此称赞未经儒家文明濡染,更加
                趋近人性自然状态的农夫和农妇“心思纯白”。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要求
                父母觉醒,即强调父母应当意识到内在的自然本性中纯粹的一面,并将
                其发扬出来。 相应地,他还多次运用“洗净”和“离绝”等表述以强调伦
                理观念的转型。
                    鲁迅认为,由于人们经受儒家教化的历史太久,反而需要后天努力
                恢复到这种状态,文明的传统遮蔽了生物的自然本能。 正是自然本能的
                萎靡,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的衰退。 不过,这并不意味
                着鲁迅把“人”贬低到了动物的层面,正如他不只是从生物学的简单事
                实确认“父亲”的身份和资格。 事实上,鲁迅对生命和进化的表述,仍侧
                重强调积极向上、自我扩张的意志力量。 这种对生命本性的认识应当与
                其在同时期对尼采的翻译和接受有关。
                    1918 年和 1920 年,鲁迅不仅两次翻译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71 ·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