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77
社会·2024·6
在怎样做父亲》中以生物学原理作为论述父子关系的基本框架。 鲁迅尤
其强调人类的延续、进化需经过祖先的死亡和牺牲以及由此完成的“新
陈代谢”而实现,进而建立起了思考父子伦理的更长远的生物学视野。
在这个脉络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不仅更深入和系统地呈现
了鲁迅对于父子伦理的思考, 还表明了他在五四之际作为一代青年之
“父”的自觉意识。 这篇文章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鲁迅( 2005b:134)
首先在文章开篇表明了写作缘起:“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
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简言之,这
篇文章主旨即在于如何削弱“父权”在家庭中的分量,并反过来以“义务
的”而非“权利的”思路重建父亲的现代形象。 除历史传统之外,鲁迅
( 2005b:134)还在这部分解释了题目的由来:“为想省却许多麻烦起见,
我们便该无须客气,尽可先行占住了上风,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
和我们子女的事;不但将来着手实行,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也顺理成
章”。 与此同时,鲁迅(2005b:134)还将一种变动的历史意识引入了父子
伦理,而其根据正在于对生命进化的理解,“祖父子孙,本来各各都只是
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 这种变动不居的生命原理不
仅激发出家庭革命的必要性,也使得如何做“父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
问题。由于将“父亲”作为旧式家庭中权威力量的代表,鲁迅并没有严格
区分父亲和母亲的不同伦理角色。 这意味着占据他思想中心的是新与
旧、强与弱的代际博弈以及如何延伸出未来的时间性向度等问题。 在这
一部分的结尾,鲁迅对自己的语境做出了限制,如声明他所针对的只是
“现在”,即清末民初特定时空中的家庭问题,表明自己的论述多来自日
常生活的见闻和感受,而非某种抽象的义理。 这使得他的论述从一开始
便内含着经验的以及生命自然的感性维度。
(一)生物学的原理
紧接上文,鲁迅(2005b:135)随后交待了改革父子关系的原理:“依
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
命(就是进化)。 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这部分构成《我们
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论述主体。 鲁迅的出发点是生物一元论,即从自然
主义立场重建父子伦理。“人、禽之辨”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基础,因此,
从传统思想视野来看,鲁迅首先跨越了人与动物的区隔。 这种区别体现
了古今之间对“人”的不同想象。
·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