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42

湘乡曾家与地方政治:论双轨制的内部张力与协作

                点,通过“多样的社会关系,例如亲戚、同乡、同年等”,将地方意见反映
                到皇权与官僚系统之中。 这可以用图 1 来描述。


















                                  图 1:费 孝 通 对 “双 轨 制 ”的 描 述 图 例
                    不过,众多受到费孝通“双轨制”影响的士绅研究,往往都会在不经
                意间将“双轨制”理解为“双层制”。 这一误解其实从“双轨制”提出时就
                已经出现了。 例如,张东荪( 2015:522-528)在《我亦追论宪政兼及文化
                的诊断》中指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个费孝通用以形容政
                治轨道的词语容易让人误解,应“把上一橛名为甲橛,把下一橛名为乙
                橛。甲橛是皇帝的政权与官僚的政治。乙橛是乡民为了地方公益而自己
                实行的互助”。 不仅张东荪有“双层”的理解,当代的大量历史学和社会
                学研究都有类似看法。 例如,一些经典研究将士绅理解为中国传统村庄
                生活中的积极参与者, 强调士绅在自上而下这一单轨中的地方行政一
                层发挥着重要作用(瞿同祖,2003;萧公权,2014;胡恒,2015)。 这种理解
                非常直观,很符合当代人对于社会分层结构的简单想象,但却无法回答
                                     —
                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曾国藩为何对父亲和弟弟们参与地方公事
                表现出前后不一的矛盾态度,他屡次劝说家人不要“干预公事”的背后
                是什么样的考量和理据?
                    在张东荪的批评之后,费孝通立即作文《再论双轨政治》以反对“两
                橛”的说法。 在他看来,“两橛”仅从有形组织的角度看到了自上而下的
                单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机构宛如“一根竹竿的两节”,而“双轨”的
                提法意在强调一个健全的政治不能只是相配的两头,还应有与“自上而
                下 ”平 行 的 、不 一定 在 有 形 组 织 之 中 的“自 下 而 上 ”的 轨道 ,因 此 还 是
               “双轨” 更为贴合其意:“为了要形容政治结构的全部形态, 包括有形、


                                                                          · 35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