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45

社会·2024·6

               2.“士绅社会”的形成:政统与道统的张力
               对“士绅社会”的研究经历了关注主体从“士绅”到“地方精英”的范
           式转变与讨论。 这一范式转变肇始于地方史的研究(李猛,1995),它们
           对研究主体做出了扩展———不仅是拥有功名的士绅,还包括商人、军人
           等在地域环境中发挥影响的地方社会有势力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扩
           展受到帕累托精英理论的影响,将行动者的行动能力作为主要指标,而
           不再强调行动者的名声等道德因素。 也就是说,从“士绅”到“地方精
           英”的范式转变蕴含着“去道德化”的意涵(狄金华、钟涨宝,2014)。
               对“士绅”具道德意涵的界定则揭示了探索“士绅社会”形成条件的
           另一条研究脉络。 余英时( 2003)构造了“士”的理念型(ideal type),其要
           点是:在理论上,“士”的构成条件中最为重要的不在于其属于某一特殊
           社会阶层,而在于其是否能够代表具有普遍性的源于礼乐传统的“道”。
           余英时对于“士”之超越性的强调,乃是针对一些学者视“士”为学者—
           地主—官僚三位一体社会属性决定论所做的批评性回应。“士”不但言
           说乃至代表“道”,而且强调“道”比“势”更尊,会根据“道”来评价和匡
           正政治社会。
               实际上,中国传统士人之“道统”(理想中的以民为本的仁政传统)
           必须对应于皇权“政统”(具有统治地位的皇帝以及官僚系统的传统)才
           能予以相对的考量。 秦汉时期是儒士进入官僚体系并发展出士大夫政
           治的关键历史时期,阎步克(1986)围绕文吏与儒生的对比,着重论述了
           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体制从秦至汉之间的变迁。 在其研究视野中,文吏也
           称文法之吏, 是官僚体制中的行政人员, 儒生群体则属于知识分子范
           畴 。 “知 识 分 子 ” 意 味 着 同 时 具 备 知 识 能 力 与 知 识 倾 向(intellectual
           propensities),前者如思辨能力,后者如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文
           吏与儒生的分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政重视文吏,汉政则是儒生逐渐
           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开始了士大夫政治的绵延脉络。 《论衡·程材》已专
           论文吏儒生之优劣异同:
                    夫文吏能破坚理烦,不能守身,则亦不能辅将。 儒生不习
                於职,长於匡救,将相倾侧,谏难不惧。 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
                成三谏之议,令将检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阿意苟取
                容幸,将欲放失,低嘿不言者,率多文吏。 文吏以事胜,以忠负;
                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二者长短,各有所宜。 世之将相,各有所


           · 38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