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46

湘乡曾家与地方政治:论双轨制的内部张力与协作

                     取。 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
                    明经入仕的渠道一开,汉儒自身的素质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日益表
                现出对政治生活与具体事务的适应, 推动了儒家经典与现实政治的结
                合。儒生也逐渐掌握了“文法”这种由文吏所掌握的技能。文吏在水平与
                代际之间都在向儒生群体流动。 但是,儒生群体占据官僚体系内的主导
                地位并不意味着官僚权力技术与道德匡衡之间张力的消失, 此种张力
                在政统与道统的体系化讨论中反而更加突出了。
                    费孝通( 1999a,1999c)提及道统与政统的区分,认为秦政的覆灭正
                说明法家治术难以独立支撑起幅员辽阔的天下, 必须通过士大夫的道
                统作为另一治理途径来弥补。“帝王本无种”是秦汉以来所施行的“双轨
                政治”的基本前提(费孝通,1999c:466-467)。 道统“并不是实际政治的
                主张,而是由士大夫阶层所维护的政治规范的体系”,关系着士大夫用
                何种态度来“认取他们和皇权的关系”,其中持有并传承道统的即为“师
                儒”(费孝通,1999c:485-487)。 因此,“道统”与“政统”之间存在既要结
                合又要分离的内在张力。“师儒”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卫道者,皇权
                与道接近时,师儒出而仕;皇权与道分离时,师儒退而守。 至于退到何
                处,费孝通( 1999b:364、368)认为是乡土社会。 在明清时期的乡土社会
                中,士绅一方面在基层社会中坚持着最低限度的道统的独立性,另一方
                面会利用宗族网络和科举声名,与政统沟通、协商、合作,协助地方社会
                的教化与自治。 由此,政统与道统的左右分立在皇权与绅权的双轨中亦
                有明晰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讨论“双轨政治”的数篇文章被放置在《乡
                土重建》系列中,而讨论政统和道统的则是《皇权与绅权》中的数篇文
                章,但对于费孝通而言,这两个问题本就是一体的,应该在同一个视域
                中予以讨论。 首先,这些文章都是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有感于具体的社
                会历史环境而作,发表时间相近。 讨论“双轨政治”的《基层行政的僵
                化》与《再论双轨政治》分别于 1947 年 9 月和 11 月发表在《大公报》上。
                讨论政统与道统关系的几篇文章则来源于 1948 年春费孝通与吴晗组
                织的“中国社会结构”讨论班。参与者在讨论班上每两周宣读一篇论文,
                这些论文后来集结为《皇权与绅权》于 1948 年 12 月在上海“观察社”出版。
                    更为重要的是,在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撰写导论,
                其夫人玛格丽特·雷德菲尔德(Margaret Redfield)对费孝通(2020)的英


                                                                          · 39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