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37
社会·2024·6
罗思文、安乐哲. 2020.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M].吕伟,译.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
麦克法兰,艾伦. 2022.文明的观察:汉语文化圈的特质[M].喻棣,译.北京:中国科学技
术出版社.
米德,乔治·H. 1992.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努瓦利耶,热拉尔. 2009.社会历史学导论[M].王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瞿同祖. 200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
泰勒,查尔斯. 2012.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陶希圣. 1998.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王东杰. 2004.“国家”的地方意义:20 世纪 20 年代成都两所大学对“国立”名分与实利
的竞争[J].社会科学研究(5):115-122.
王庆节. 2004.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维特根斯坦. 2016.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尾形勇. 2010.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M].张鹤泉,译.北京:中华书局.
吴飞. 2020.郑玄“礼者体也”释义[J].励耘语言学刊(1):42-55.
吴飞. 2023.礼乐文明的构成:“文质论”社会理论初探[J].社会(5):1-21.
许倬云、张广达. 2015.唐宋时期的名分秩序[M].台北:政大出版社.
俞荣根、徐燕斌. 2007.名分之礼与王权的合法性认证[J].法学家(6):30-35.
余英时. 1989.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G]//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英
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翟学伟. 2004.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佳. 2012.别华夷与正名分: 明初的日常杂礼规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3):21-
30.
张启雄. 2007.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退建交的名分交涉[J].历史研
究 ( l):88-114.
周雪峰. 2011.揭开“名分”的面纱———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法哲学反思[J].法学评论 (3):
115-122.
Kuper,Adam and Jessica Kuper.1985.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London,Boston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 Press.
Merriam鄄Webster,A.1976.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G. & C. Merriam Co.
责任编辑:张 军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