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32
何谓“名分”?
面一定是他父亲如何挨训,并让自己躲过一劫。 而王夫人劝丈夫别打的
策略也是一个家庭关系全景图,所以,她劝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
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
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 ”贾政也知道父亲打儿子是天经地义的
事,但如果这事让母亲知道了,非但打不成,自己也没好下场,所以打之
前先对小厮喝道:“拿宝玉! 拿大棍! 拿索子捆上! 把各门都关上! 有人
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试想,如果贾政心中没有家庭成员关系全景
图,他可以径直打他儿子一顿,何必要把所有门都关起来,禁止把话传
给贾母呢? 所以,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礼”,它给社会编织了一套非常细
密的规矩之网,处于网上的每一个节点(结构中的主体)都得通过名分
来知晓自己上下左右的其他节点与自己的关系, 以及由这些关系所限
定的言谈举止。
七、结论
通过上述讨论, 我们发现, 名分与身份或角色的异同问题所触及
的,不但是在抽象层面上比较出的范畴差异,更重要的是,这些范畴还
是由一种视界(也叫框架)及其内含的方向感构成的。“礼”是中国古代
社会文化所建立的框架,它首先是政治性的,但由于中国思想家在论述
政治与社会时都是混在一起讨论, 从而使得礼制在规范天下或国家如
何运行的同时,也规范了民众的日常行为。 这种对于从政治到社会的一
体性设计明显不同于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1997:67)所说的
那种日常社会中自发形成的社会规则。 需要更加深入讨论的是,当这一
理想论述进入中国现实社会时, 它还会是西方某些学者眼中的那种克
服了个人主义弊端所呈现的美好图景吗? 通过对名分的研究,我们从操
作层面看到,由名分所确定的身份和角色首先构成了一个整体网络。 这
个整体网络不是社会资本研究意义上的那种视角或方法论, 而是一种
被特定观念框架统合起来的真实网络。
真实网络中的关系事实是, 一个人总是降生于某个家庭并会投靠
于某人名下拜师学艺,即所谓的“人其父生而师教之”(《礼记·礼运》)。
这一方面导致社会在识别个人时往往重视其 来 路 而忽 略其 能 力 与 性
格, 另一方面也造成特定位置上的人需要给自己的关系坐标做精准定
位,以便确定自己的言谈举止妥当与否,即所谓的“循名责实”(《韩非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