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28
何谓“名分”?
之三本也。 (《荀子·礼论》)
据此三本, 每一种属于名分的身份地位或角色扮演都有了自己尊
卑的出处。 比如,虽然君王是人间最高的统治者,但在天地的名分框架
中也得称臣或对天帝自称“臣某”(尾形勇,2010:100-104)。 而“地”本
身的含义是农耕文明的基本依赖,也意味着它所孕育的是各种生命,名
分用在这里是指一个活着的人对祖先的尊卑。 而君臣则无需多言,本来
就是儒家论述的重点。“亲”指的是宗法服制所确立的亲疏关系,这种关
系复制在社会上,最重要的就是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仅就
师生关系而言,范围也很广:既包含官场、教育、艺术、曲艺、军界等方
面的师生,也指帮会、手艺人及江湖上的师徒。如果说,纵向权力的确定
性必须对号入座, 那么手持入场券是最为必要的前提, 这就是人生仪
式。 而儒家一旦将人伦之始定于夫妻关系,那么一切关系都从拜堂成亲
开始,直至宗祠祭祖、拜师学艺等。所以,名分内含天人仪式和天地为证
之义,它是要被群体或社会认可的,而不是随意的,就像荀子所谓的“君
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 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
之谓大本”(《荀子·王制》)。 所以,在名分的关系连接方面,中国人说的
最多的也是君臣名分、兄弟名分、夫妻名分、师生名分等。这一点到了汉
朝,也可扩展为“三纲六纪”。 这些关系大都含有“命”或“缘”的属性。
当各式各样的这类关系都汇聚于尊卑关系时, 含义就不只反映在
结构性方面,还需要在行为方式上有所表现,因为单纯从社会结构上认
识各自的位置高低是认知结果,可名分强调的是行为的展示。 比如,中
国传统社会强调“男尊女卑”,倘若我们不将这种性别不平等观念放入
场域同一性中加以认识,那么它要么是指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要么是
指人们在观念上“重男轻女”。 而名分意义上的男尊女卑必须走出认识
论,回到现场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表现,就像中国旧的传统文化对女性
有三从四德上的行为要求一样。 又比如,一个家族里的五服图也不在于
是否清楚亲疏远近的边界,而是要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叫出对方的称谓,
并能将其放大到社会上去称呼其他陌生人为大爷、大伯、大叔、大姨、大
娘、大哥、大姐、小弟、小妹等。 由此可见,不同阶层、职业场、共同体中
的人看似都有自己的生活场域,可以各自为政,但其通约性在于其中的
各种身份与角色都能在一种更大的体系中得到最终的高低排序。 尽管
由自我建立的身份、角色也具有关系性,也有地位排列,抑或任何社会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