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49

社会·2024·4






























                           图 6:两 类 群 体 在 教 育 获 得 归 因 上 的 张 力

           着高估个人或性格因素而低估环境因素的倾向 (Ross,1977)。“行动
           者—观察者偏差”指出,个体作为行动者归因自己时更倾向于 情 境因
           素 , 作 为 观 察 者 归 因 他 人 时 更 倾 向 于 个 体 因 素 ( Jones and Nisbett,
           1972)。 在情感社会学中,乔纳森·特纳的归因理论指出,正性情感唤醒
           表 现 出 内 部 归 因 偏 向 , 负 性 情 感 唤 醒 表 现 出 外 部 归 因 偏 向 (特 纳 ,
           2009:88)。 然而,上述理论对“上下有别”归因现象的解释力都比较有
           限,原因是经典归因理论未将社会学中的“阶层”维度纳入分析,会折
           损一部分解释力。
               近年来, 随着社会阶层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在美国心理学界
           的兴起,阶层问题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归因理论中,成为社会阶层心理学
           的重要研究领域( Kraus and Stephens,2012;郭永玉等,2015)。 目前,国
           内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达成的共识是,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
           者是唯我主义的(胡小勇等,2014)。 与低阶层者相比,高阶层者更倾向
           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于能力、努力、志向、抱负等个体因素,其再分配倾向
           也更低(白洁等,2021)。然而,有研究指出,与贫富内外归因倾向存在稳
           定一致关联的并非客观社会阶层,而是主观社会阶层,二者之间具有相


           · 42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