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45
社会·2024·4
的归因属于“关系偏向型图式”。“隔离偏向型图式”是指精英学子往往
以“我”作为归因单位而很少将自己与“内群体”乃至“外群体”关联起
来,因而在归因自己和归因对方时的要素差异较大:归因自己时能比较
全面地意识到内外要素;在归因对方时,往往特别强调个体因素,乃至
与个体因素紧密相关的家庭因素(通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关系偏向型
图式”是指二本学生习惯于以“我们”而不是“我”作为归因单位,不会
将“内 群 体 ”和“外 群 体 ”割 裂 ,倾 向 于 在 群 体 间 的“社 会 比 较 ”( social
comparison) 中进行归因, 故而在归因自己和归因对方时的要素一致性
较强,但是在归因对方时也会更多地提及家庭因素。 从组间比较来看,
无论是精英学子组还是二本学生组, 在归因自己和归因对方时均能较
充分地意识到天赋、努力和家庭因素。 虽然不同群体各有侧重,比如精
英学子倾向于“天赋偏向型”(在天赋和努力之间更侧重于天赋),而二
本学生倾向于“努力偏向型”(在天赋和努力之间更侧重于努力),但整
体来看,两类群体在天赋、努力和家庭因素上的共识性最强,只有这三个
因素的面积较大且同时分布于四个象限。
对归因图式的分析可知, 精英学子组和二本学生组之间既有分歧
也有共识,若进一步结合学生们在归因时的道德情感反应进行分析,我
们会发现其中既有能够印证西方优绩主义陷阱假设的部分, 也有中国
不同于该假设的情境特殊性,后文将具体阐述。
五、“上下有别”:部分印证优绩主义陷阱
通过对不同模块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并把分析结果串联起来进
行综合提炼,笔者发现:个体在归因教育获得低于自己和高于自己的群
体时,会分别运用不同的归因图式,归因前者时倾向于个体性因素,归
因后者时倾向于结构性因素,归因自己时则倾向于中间的情境性因素。
也即,个体归因时的结构性程度并非固定,会随归因对象和自己的相对
位置关系而改变。 我们把该现象概念化为“上下有别”(见图 5)。“上下
有别”意味着不同学生群体的归因存在结构性分歧,可能会引发群体间
的矛盾张力,故“上下有别”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优绩主义陷阱的
理论假设。
该现象同时存在于精英学子和二本学生中, 且在精英学子中表现
得更明显。
·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