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42
优绩主义陷阱的本土检视:从“上下有别”到“先赋应得”
具体抽样方法主要包括熟人介绍(熟人包括在校学生、教师和行政
人员)和网络征集(通过学校论坛等网络渠道邀请)。精英大学组的部分
样本通过田野偶遇的方式抽取(在 N 大学路上、餐厅、图书馆等地随机
邀请), 研究者还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获取了部分样本。 从 2023 年
10 月至 2024 年 5 月,共联系到 54 名被访者,精英学子组 27 人,二本学
生组 27 人(总体信息详见表 1)。 出于尊重访谈对象和避免访谈受到前
置干扰的需要,研究者在寻找访谈对象时不限定城乡户籍,直到访谈的
最后才询问户籍、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故存在一些不符合
研究设计的样本, 包括农村籍精英学子和城市籍二本学生 (见表 1 的
注),这些样本同样被纳入研究的分析范围,其作用是为论文主干部分
的分析提供辅助性的交叉印证。
访谈的形式为面谈和网络通话,在 N 市高校的样本(共 16 位)均以
面谈的形式进行,其余地区高校的学生(共 38 位)均通过网络通话的形
式进行。 人均访谈持续约 45 分钟,访谈的方式为半结构化访谈,分为前
后递进的两部分:分别对自己和对方群体的高考结果进行直觉性归因;
分别对不同的归因要素进行更为细致的阐述和道德评价。 由于本研究
的访谈和资料分析交替进行, 故访谈的具体细节会因研究进程而适度
调整。 笔者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本导入软件进行编码分析,整体逻辑按
图 3 所示的结构进行,将访谈资料分为“精英学子归因自己”“精英学子
归因对方”“二本学生归因自己”和“二本学生归因对方”四个模块分别
进行编码分析,对每位被访者提及的归因因素及道德评价进行归纳,并
以模块为单位进行异同比较。后文中引用的访谈文本,采用“组别(精英
学子组标号 J/二本学生组标号 E)+序号 (访谈顺序)” 的编码方式,如
“J1”表示精英学子组的第 1 位被访者。
表 1:访 谈 对 象 的 总 体 信 息
是否为第一代
组别 总计 性别 籍贯 户籍 父母职业
大学生
东部 12 人 刑 警 、教 师 、工 程 师 、
精英 男 8 人 城市 23 人 是,11 人
27 人 中部 8 人 公务员、国企职员、村
学子 女 19 人 农村 4 人 非,16 人
西部 7 人 支书等
东部 19 人
二本 男 14 人 城市 4 人 是,27 人 工 人 、农 民 、司 机 、保
27 人 中部 7 人
学生 女 13 人 农村 23 人 非,0 人 洁、超市销售等
西部 1 人
注 : 精 英 学 子 中 的 4 位 农 村 籍 学 生 分 别 是 J1 、J13 、J18 和 J19 , 二 本 学 生 中 4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