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39

社会·2024·4

           然而,值得商榷的是,直接引用国外学者的文献来论证我国优绩主义陷
           阱的做法是否恰切? 优绩主义在中国是否也会引起如桑德尔等人所述
           的社会陷阱,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考虑中国
           情境的特殊性;其次还需要通过扎实的经验研究提供事实证据,而非直
           接引用国外文献来论证相关观点。 此前,已经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中国情
           境中的优绩主义区别于美国的特殊性:首先,二者根植于不同的制度情
           境;其次,二者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尽相同。
               就优绩主义所根植的制度情境而言, 除前文已提及的从政治角度
           分析中国贤能政治特殊性的学者外,我国学者陆一( 2023)从教育选拔
           机制入手分析优绩主义,发现由于政治体制、教育评价机制、社会经济
           结构的不同,中国的优绩主义和美国并不相同,选贤任能在中国有着悠
           久的历史,贤能基于统一的定义,注重客观明确的标准化选拔机制,秉
           持“为国选材”和“致公去私”的价值取向。 刘烨( Liu,2016:7-8)用“儒
           家优绩主义”(Confucian meritocracy)来概括中国这种独特的基于儒家思
           想、以标准化考试为渠道、自上而下的社会选择模式,表明其与英美“自由
           优绩主义”( liberal meritocracy)、德法“计划优绩主义”(planned meritocracy)
           的不同。
               就优绩主义在中国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而言, 项飙在与桑德尔对
           话时提到,在高等教育筛选机制中,中国人并没有像美国人那样产生强
           烈的反精英情绪,因为中国人对社会结构性条件有相当清楚的认识,他
           们不认为中国是一个优绩主义社会, 优绩主义在中国更多是寒门在面
           对权、钱、名等非优绩竞争逻辑时一种“别无选择”的个体策略,它不太
           可能发展为美国那种可以称作“起义”的民粹主义(项飙、桑德尔,2023:
           210-211)。 项飙的判断似乎部分回答了本研究的问题,但其仅是宏观思
           考,还需要经验证据的支持。 目前已有的经验证据很有限,一项基于世
           界 26 国数据的分析发现(未包含中国),教育获得水平的提高会强化人
           们对教育优绩主义的支持(Duru鄄Bellat and Tenret,2012),但是有学者基
           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中两个中国子集数据的
           研究却发现中国存在相反的情况, 即教育获得水平越高的群体越不支
           持“努力决定成功” 的优绩主义 (Bubak,2019)。 怀默霆 (Martin King
           Whyte)早期的调查结果同样表明,与西方社会的想象不同,中国大多数
           人都相信优绩主义且接受不平等, 而且越是农村和受教育程度低的群


           · 32 ·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