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48

优绩主义陷阱的本土检视:从“上下有别”到“先赋应得”

                E5 也认为普通班的“学习氛围肯定是不如上层班级的”,他还提到一些
                有趣的现象:“最好的班级所在的楼层是最高的, 我们基本上都是跟同
                一层次的人交流……学校在寒暑假会组织上层班级进行研学活动,会
                走入名校,跟名校那些学长学姐去交流。 我感觉这个交流过程对自己的
                人生定位、对未来的追求影响很大。 ”
                    可是,在归因精英学子时,二本学生会比归因自己时赋予更多的结
                构性解释,特别是家庭乃至地区因素。 比如 E4 在归因自己时并未谈到
                地区资源差异, 但是在归因精英学子时他说道:“我觉得首先每个地方
                学校资源是不一样的,因为我自始至终是乡村的嘛。 ”E12 说到,他们
               “在大城市会有点帮助”。“他们从小就一直很好, 以至于他们的小学、
                初中、高中所接触到的教育资源都很好,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师资力量也
                强很多。 ”( E24)二本学生还经常提到精英学子身上那种“极强的目的
                性”“超然的成熟程度”( E2)和“目标定向清晰”(E5)。 比如 E5 举例的一
                个学生:“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考 S 大学, 他知道自己考上 S 大学要学什
                么专业,今后要干什么。 他甚至计划以后去德国留学,因为德国的机械
                工业很强……而且在暑假的时候他会自学德语。 ”他们清楚地知道精英
                学子身上的这种“目标感”并非纯粹的心理特质,而是家庭影响的结果,
                是一种“目标掌控”的实践模式(郑雅君,2023:17)。 E2 提到:“高中时我
                们整个人不是太成熟,对未来也没有方向感,醒悟得比较晚。 而他们的
                父母呢,就有规划,每一步该做什么,都会提前给他进行铺垫,提前做准
                备,即使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E7 反复使用“底色”这个概念,强调家庭
                的结构性作用。
                    可见,无论是二本学生还是精英学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上下
                有别”现象。 从逻辑上看,“上下有别”现象说明两类群体的相互归因可
                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矛盾张力: 精英学子归因二本学生时偏个体性,
                二本学生归因自己时则偏情境性; 二本学生归 因 精 英 学子 时 偏 结 构
                性,精英学子归因自己时则偏情境性。 该现象构成两类群体的分歧所
                在(见图 6)。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是一个重要议题。 经典的“自我服务归因偏
                差”(self鄄serving attribution bias) 指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
                力和努力,把失败归结为外部因素(Weiner,et al.,1972)。“基本归因偏
                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指个体在归因他人行为时, 普遍存在


                                                                          · 41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