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1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221
社会·2024·4
均受限,“农转非”人口的子女则能更好地享受公共教育服务。 但是, 对
“农转非”人口与城市原住民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仍存在客观差异,劳
动力市场上针对前者的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依然存在, 城市原住民
在工资收入、就业质量等方面仍具有优势(王鹏,2017)。 随着城市落户
门槛逐渐降低,对“农转非”人口的工资歧视整体有增强趋势(许岩等,
2020),该群体在工作稳定性、社会保障程度、住房获取等方面也存在劣
势(杨汝岱、周靖祥,2017;方长春,2020)。“农转非”人口在成为被制度
认证的“城市人”后,其与城市原住民在劳动和福利保障方面仍存在客
观差异,“农转非”人口的福利态度(政府照护责任认知)有何特征? 这
种态度的生成机制是什么? 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析。
(三)研究评述与本文解释框架建构
基于对相关研究的回顾,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解释尚不充分的方
面进行简要讨论,并建构本文对“农转非”人口福利态度的基本解释框架。
1. 稳定与变迁:跨制度转移人口福利态度解释的扩展
有学者在反思第一代芝加哥学派研究的局限性时指出,其基于“内
生性假设” 的研究思路强调了民众态度与行为是内生于其当下所处空
间,较多关注空间内部人群与社会互动,忽视空间之外环境与社会互动
的影响(刘思达,2023)。 前述福利态度与福利制度的关系以及对迁移人
口福利态度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这一研究思路, 即民众当下所
处制度空间影响其福利态度。 这种内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关联和凸显
了福利态度的“变迁性”,呈现了在跨制度转移中,移民为了融入迁入地
4
而对自身福利态度进行调整。 但这种解释无法充分说明跨制度转移人
口福利态度的如下问题:
第一,跨制度转移群体的福利态度是否持续受原制度空间的影响?
就 如《身 处欧 美 的波 兰 农民》一 书 呈 现 的,观 念 同 时 具 有“变 迁 性 ”和
“稳定性”的特征。一些移民到美国的波兰农民会逐渐放弃原有观念,形
成工人心态,但同时,融入过程中亦形成“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
风俗习惯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美国人———美国波兰人”(托马斯、 兹纳
涅茨基,2000:44-56、117)。在变迁性之外,福利态度同样具有稳定性的
一面, 研究者基于较长时间跨度的数据呈现了福利供给方式与规模调
4. 进城农民工群体本质上没有实现跨制度转移,仍囿于非农户籍制度空间,保持“农村
人”的观念同样体现了当下所处制度空间对其观念的塑造作用。
·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