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225

社会·2024·4

           的人群其政府照护责任认知均显著低于城市原住民。
               (二)告别农村:跨制度转移中“农转非”红利的积极心理延伸
               根据本文解释框架,需要进一步分析“农转非”这一生命事件如何
           影响该群体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可以通过中介效应具体讨论。 虽然相
           较于城市原住民,“农转非”人口仍可能面临一些不平等待遇,但其相较
           于没有实现跨制度转移的农村人口仍具有优势,获得了“农转非”红利。
           如高地位职业获得方面,“农转非”人口不仅弥补了农业户籍的劣势,甚
           至还有些微优势(吴晓刚,2007)。 即使是通过政策被动“市民化”的人
           口, 相较于保留农业户籍的人口也具有收入优势 (张可云、 王洋志,
           2021)。 积 极 心 理 学 认 为 , 积 极 事 件 会 给 个 体 带 来 积 极 的 心 理 变 化
           (Roepke,2013)。“农转非”带来的客观红利,可能在跨制度转移人口的
           主观心理层面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从而影响其政府照护责任认知,本
           文将其概括为“‘农转非’红利的积极心理延伸”。 具体而言,一方面,其
           表现为对个体自我认知的影响。“农转非”使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工作机
           会与收入保障,使其认识到自身能够避免一些制度性歧视,通过劳动改
           善自身生活。 这也就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技
           能完成工作有了更高的自信程度(周文霞、郭桂萍,2006)。 而自我效能
           感的提升则可能降低其政府照护责任认知。 由此形成假设 2a:
               假设 2a:“农转非” 经历通过提升该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其
           政府照护责任认知。
               另一方面,“农转非” 红利的积极心理延伸还可能表现为对发展预
           期的影响。 民众会根据社会经验与自身经历形成对今后个人生活、社会
           发展的主观判断,从而影响其观念与行为选择(王俊秀,2017)。 福利态
           度 研 究 也 关 注 到 未 来 生 活 风 险 (如 失 业 、 收 入 降 低) 感 知 的 影 响
           ( Thewissen and Rueda,2017)。“农转非”使该群体在职业与收入等方面
           获得相对于农业户籍人口的优势,可能会提升其阶层流动的积极预期,
           使其认为今后更可能持续改善生活,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 根据“向上
           流 动 预 期 假 说 ”(prospect of upward mobility,POUM) 及 其 经 验 证 据
           ( Benabou and Ok,2001;Lee,2016)可以推断,向上流动预期也可能抑制
          “农转非”人口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 同时,“农转非”政策红利也可能
           使该群体对社会形成更积极的评价,对社会发展拥有更高的预期,进而
           削弱其政府照护责任认知。 由此形成假设 2b 和 2c:


           · 218·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