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224

“农转非”人口政府照护责任认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而影响其行为选择与态度表达。 如前所述,农业户籍人口的政府照护责
                任认知较非农业户籍人口更低(Han,2012;万国威,2015;Huang,2019),
                可以推论,这种偏好在其“农转非”后仍可能维持。 而且,即使实现户籍
                转换,“农转非”人口仍可能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这进一步使其
                保持“农村人”观念,延续原本的态度。 由此形成下列假设 1:
                    假设 1:“农转非”人口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显著低于城市原住民。
                    为了进一步讨论农业户籍生活经历形塑的福利态度“伦理内核”的
                稳定性,本文通过三个分假设进行检验。 首先,检验民众实现“农转非”
                后, 农业户籍生活经历形塑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是否会随着城市生活
                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变?由于福利态度具有稳定的“伦理内核”,本文认
                为,即使随着跨制度转移后生活时间的延长,态度差异也会显著存在。
                比较“农转非”超过 10 年的人群其政府照护责任认知是否显著区别于
                城市原住民,形成分假设 1a:
                    分假设 1a:“农转非”超过 10 年的人群其政府照护责任认知显著低
                于城市原住民。
                    此外,检验态度差异是否稳定延续,还需要处理可能存在的年龄和
                世代影响。 一是由于世代更替,不同世代人群的态度观念具有显著差异
                ( Pilcher,1994;李春玲,2019)。 户籍制度建立(1958 年)前后出生的民众
                和改革开放前后( 1978 年)出生的民众是不同的“社会世代”,其对城乡
                差异的体会和对政府福利责任的认知均可能存在差别; 因此需要检验
                不同世代的人口,随着户籍转换后生活时间的延长,其与城市原住民的
                福利态度是否仍差异显著。 二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政府福利责任认
                知存在差别,相较于青年人,中老年人支持政府提供更多福利供给(吴
                玉玲,2022);而且,不同年龄段实现“农转非”的人群在城镇劳动力市场
                上的发展具有差异(谢桂华,2014),其农村生活体验、“农转非”主要原
                因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均不同,因此需要检验不同年龄段的人口,随
                着户籍转换后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延长, 与城市原住民福利态度是否仍
                差异显著。 综上形成分假设 1b 和 1c:
                    分假设 1b:不论是户籍制度建立前的世代、户籍制度建立后的世代
                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世代,“农转非”超过 10 年的人群其政府照护责任认
                知均显著低于城市原住民。
                    分假设 1c:不论是青壮年、中年还是老年人口,“农转非”超过 10 年


                                                                          · 217·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