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218

“农转非”人口政府照护责任认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的关联,明确本研究的解释路径,为形成关于“农转非”人口福利态度的
                具体研究假设提供学理支撑。
                    (一)福利态度及其与福利制度的关联
                    由于政府规模与治理能力、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政府
                与市场、社会、家庭等其他福利主体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政
                府承担的福利责任不同,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福利制度(体制)。客观福利
                制度存在差异的同时,民众的主观福利态度也存在差别,即民众对资源
                和生命机会的(再)分配以及对旨在改善不利条件的公共政策的规范取
                向( Svallfors,2012)认知不同。
                    福利态度包含多个维度,本文重点围绕既有研究普遍讨论的维度:
               “政府责任认知”,即民众对政府福利责任大小、边界的认识(范梓腾、
                                                           2
                宁 晶 ,2021;陈 星 、彭 华 民 ,2022;吴玉 玲 ,2022), 具 体 体 现 在 养 老 、教
                育、医疗、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诸多方面。如果民众对政府责任缺乏客
                观理性的认知,会限制其福利需求的表达,削弱其接受家庭之外的福利
                主体福利供给的意愿;同时,客观理性的认知一定程度上能限制民众对
                政府福利的过度索取,促使其更积极地承担纳税等福利供给责任。 本文
                主要关注民众对政府承担老年人和青少年照护责任的态度 (以下概念
                化为民众对政府照护责任的认知)。                 3
                    已有研究深入探析了影响福利态度的因素, 进而解释群体间态度
                差异。拉森(Larsen,2008)指出,宏观层面上(特别是国别间)福利态度的
                差异主要有三种解释路径:一是群体解释路径,关注族群同质性(ethnic


                2. 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梳理,结合中国福利保障制度化建设仍在推进的现状,以及民众对
                福利供给的态度可能存在波动与张力的现实条件, 我们可以将福利态度的内涵划分为
                三个维度:一是“政府责任认知”。 二是“福利获取意愿”,即民众对从政府那里获得福利
                的接受程度。 其与“政府责任认知”有本 质差异 ,一些民众 认识到相关服务是政府的责
                任,但不会主动表达福利需求 ,更希望以自身努力化解困难;部分民众 则没有 明确的责
                任认知,但愿意接受政府的福利供给,即有着较强烈的“福利获取意愿”。 三是“福利供给
                支持”,表现为民众对再分 配的支 持程度 ,如是否愿意通过缴纳 税款等 方式支持国家公
                共服务。“福利供给支持”同样可能与前两者产生张力,部分民众希望政府加大或维持福
                利支出水平,但不希望政府通过提高社会保险费或个人所得税来实现(这也意味着被用
                于测量福利态度的“民众再分配偏好”可能存在差异:对弱 势群体而 言,其代表“政府责
                任认知”;对经济社会地位较好的群体而言,则代表“福利供给支持”)。 由于数据限制,本
                文对福利态度的这些内在张力不做过多分析,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讨论。
                3. 变量选择的原因与操作化将在文章第四节的“变量测量”部分具体说明。

                                                                          · 211·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