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76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作了一个拆分式的解释,并假借洛克立场提出了这一概念面临的困难:
               “如果我们把‘感觉’一词理解为意见和判断,把‘共同’一词理解为人
                类的大多数或大部分。 那么, 要发现共同感的主体身居何处是很困难
                的。 因为根据一部分人的感觉而来的东西,与另一部分人的感觉可能是
                相反的”( Ⅰ.78-79)。 随后,他分别在宗教、政治和道德领域中展示了这
                种寻求“共同感”的困难是何其巨大,尤其是对道德领域的讨论,他直接
                抛出了洛克理论指出的相对性状况。 对此,他讲了一个假想的故事:一
                个完全不了解欧洲人的埃塞俄比亚人在一场欧洲的假面狂欢节上嘲笑
                欧洲人戴着假面,欧洲人对于他的天真也报以嘲笑,如果他把假面当作
                了真相,当他看见一张真实的欧洲人面孔时,一定会更 觉 好 笑( Ⅰ.82-
                83)。沙夫茨伯里试图以此表明,洛克所说的那些相互迥异的道德现象,
                很多只是像假面一样被人为的宗教和政治塑造而成, 把假面当作真相
                或把真相当作假面,都是不妥的(Gill,2022:18)。 也就是说,在沙夫茨伯
                里看来,透过纷纭的现象,我们仍然有可能发现某种普遍的、自然的“共
                同感”。
                    沙夫茨伯里通过对诸多古典文献中“共同感”一词的分析,指出其
                基本含义包括:“对于公共福利和普遍利益的意识,是对社群和社会的
                爱,是自然情感、仁善、责任感,或者那种来自对人类的普遍权利的正
                确理解的文明礼仪,以及存在于人类中的自然的平等关系”(Ⅰ.104)。
               “共 同 感 ” 是 人 类 自 然 具 有 的 , 并 且 是 道 德 和 政 治 的 基 础 , 尽 管 可
                能 被 不 良 的 风 俗 所 歪 曲 , 但 不 会 被 完 全 磨 灭 , 即 便 在 政 治 最 为 残
                暴 和 风 俗 最为堕落的地方,“共同感” 仍然存在 (Ⅰ.107-108)。 这种
               “共同感”并非出自哲学家的玄思虚设,而是来自“一种社会性感情或
                与他人的伙伴关系”(Ⅰ.106)。 换言之,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
                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对话中逐渐舍弃一部分自我, 与他人相互同情、产
                生 共 识 , 对 共 同 体 和 社 会 公 共 利 益 的 真 诚 关 切 就 从 中 产 生 (巴 尔 ,
                2024:162-166)。
                    这一概念的阐明使沙夫茨伯里得以为非自爱的社会性进一步赋予
                朝向善的道德秩序的内在自然驱动力。 沙夫茨伯里说:“如果没有对于
                公共利益的认识,就不会有对美德真正的爱。 ”(Ⅰ.106-107)但对于道德
                秩序而言,仅仅有驱动力(即“向善”的问题)并不充分,沙夫茨伯里还
                需要进一步考虑最后一个关键问题,即道德判断(即“知善”)是如何可


                                                                          · 169·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