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74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在其重要后继者哈奇森看来仍未完全去除(Hutcheson,1755:40)。 如上
文所说, 沙夫茨伯里尝试调和自爱自利和仁爱利他两种倾向的策略是
将自我认可的幸福归结为利他的道德行为之驱动力, 也就是其所谓的
“美德即幸福”。其中显然表明了自我满足仍是道德行为之本源的原则,
这在哈奇森看来无疑是理论不彻底的表现。 而哈奇森之所以执着于对
13
社会性概念进行提纯,将其中自爱成分彻底清除干净, 乃是为最终论
证社会秩序的自足性张本。 只是因其在此基础之上所主张的仁爱本性
及道德感官理论自身难以克服的主观性问题, 后来的休谟和斯密才转
而通过更为经验性的同情机制来落实这种非自爱的社会性概念。 显然,
在这样一个脉络中,尽管沙夫茨伯里没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仍可以说他
决定性地扭转了社会性概念的理论进展方向, 为苏格兰启蒙学派道德
哲学的展开作出了重要指引。
五、 共同感与道德感官
在神圣秩序观念和情感主义的基础上, 沙夫茨伯里阐明了一种以
“非自爱的社会性”为核心内容的人性论,但这种人性论本身并不能自
动构成道德秩序, 沙夫茨伯里还必须讨论与这种人性论相适配的社会
心理机制。
沙夫茨伯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为了应对当时颇为泛滥的道德功
利主义和相对主义学说。 在他看来,除霍布斯之外,洛克也极大地助长
了这样的潮流,他甚至认为洛克的学说比霍布斯的更为有害。 他在一封
写于 1709 年 6 月的信中说道:
现在所有被称为自由作家的人都拥护近代的霍布斯先生
的那些原则。 ……而洛克先生……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 ……
正是洛克先生施加了这致命一击: 因为霍布斯先生的性格和
在政制问题上卑贱而奴性的原则反倒消除了他的哲学中的毒
素。 而正是洛克先生毁灭了所有的基本原则,把所有的秩序和
美德都扔出了这个世界,并将这些(以及上帝)观念变成非自
然的,令我们的心灵没有了基础。 ( Shaftesbury,1900:403)
13. 须注意的是,与沙夫茨伯里一样,哈奇森也不否认人性中有自爱本性,他只是力图
说明社会性本身乃是自然的利他、仁爱之本性,无法最终化约为自爱。 在哈奇森看来,
自爱与仁爱都是人的天性。
·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