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79

社会·2024·4

           过哈奇森有力地影响了诸多杰出的后继者。 由此,沙夫茨伯里也在相当
           程度上为后来苏格兰启蒙学派的道德哲学奠定了理论基调。
               除了上述理论探讨,沙夫茨伯里还抛出了更具实践性的思想主张。
           他非常清楚, 神圣秩序观念对于社会及人性之可能性的发现以及随后
           的一系列的理论工作,只是纯粹原理性的探析,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市
           民社会秩序于此仅仅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并不能自动变为现实,其
           真正的实现有赖于相应的实践性策略。 为此, 沙夫茨伯里希望在一种
          “俱乐部的自由”( liberty of the club)环境中,消除所有迷信和狂热,厉
           行宽容,通过真诚坦率的交流探讨,建设性的相互批评甚至戏谑、讽刺
           和幽默的方式来消解传统的宗教和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威 (这些话语权
           威往往扭曲或遮蔽了道德和秩序的自然面目),构建一种自由、宽和的
           公共领域,促进公共生活,以此培养公民合宜的情感、理性和美德,进而
           形成一种合于自然的良好秩序( Ⅰ.73-76)。 沙夫茨伯里之所以重视自
           由、宽和的公共生活,与他对于习俗、风尚及政教环境的重视有关。与沙
           夫茨伯里的提倡不无关系的是,18 世纪的英国迎来了文化批评、 新闻
           评论及各种公共出版物(最著名的当属约瑟夫·艾迪生创办的《闲谈者》
           与《旁观者》)和文化社团的兴盛,这正是一个有活力的市民社会必不可
           少的基础(董志刚,2018)。 直到今天,这样的公共文化和社会风尚仍是英
           美社会旺盛的生机活力的一大根源。

                六、 结论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的欧洲,正是初露峥嵘的现代社会在各个方面
           的各种可能性被充分探索的时期。 面对现代道德秩序之可能性的问题,
           沙夫茨伯里致力于发展一种与霍布斯完全不同的人性论, 建构一种新
           的道德哲学。 本文尝试呈现沙夫茨伯里这一思想图景的若干关键环节,
           如神圣秩序观念和情感主义作为其前提,“非自爱的社会性” 概念作为
           关键内核,而共同感和道德感官作为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 在这一系列
           的理论工作之外,沙夫茨伯里明确主张,一个充分自由、宽和的公共领
           域对于良好的道德秩序的实现是极为必要的。
               至于沙夫茨伯里这一思想方案的基本关怀, 不妨将其置于霍布斯
           和曼德维尔之间来加以理解。 这么说并不仅仅是因为沙夫茨伯里在年
           代上正好处于两者之间, 更是因为他的这一思想方案诉诸神圣秩序及


           · 172·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