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80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由此而来的普遍自然人性基础,乃是自由的保障,而这主要是针对霍布
                      16
                斯的; 另一方面, 他不希望一个自由的秩序伴随着道德风尚的败坏,
                所以他始终致力于为道德秩序寻求坚实的基础 (这本身也是一个自由
                政体的坚实基础),这构成了他与后来者曼德维尔的根本差别。 对于一
                种自由而有德性的市民社会秩序的追求, 也是沙夫茨伯里为后来的苏
                格兰启蒙运动提前定下的思想基调。
                    事实上,这一思想方案及其开辟的思想路径曾经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我们今天对此的认识并不充分;相反,处于其对立面的霍布斯和曼德
                维尔等人的思想我们则熟悉得多。 这固然是因为我们从后者的著作中
                更多地看到了对现代社会诸多困难的充分揭示, 另一方面无疑与泰勒
                ( 2020:10)所说的现代社会秩序的总体目的从德性转向了功用有关。 也
                就是说,现代社会不再像古典城邦一样关心公民德性,而是将公共安全
                和经济繁荣作为主要目标。 就后一方面来说,沙夫茨伯里似乎确实不是
                一个“识时务”的思想家,但也正是因此,他才致力于“美德的复苏”,试
                图克服一个单纯追求基本安全 和经济 繁 荣 的机械 社会将要面临 的问
                题:政治秩序丧失其民情基础而沦为纯粹的权力游戏,市场秩序不再有
                道义保障而陷于赤裸的利益算计,等等。 沙夫茨伯里充分认识到,一个
                放弃了道德秩序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一个抽象的人造
                机器。 构成良好道德秩序之基础的,绝不是一个个原子化的唯我且自大
                的个体,只有与他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相互感通、休戚与共的人,才
                能在获得个人幸福的同时,成为良善秩序的牢固根基。
                    而比沙夫茨伯里的美德思想更令今天的我们难以理解的是其神圣
                秩序观念。 尽管如前所述,这种神圣秩序已经完全不由正统基督教意义
                上作为人格神的上帝来确保,巴尔(2024:154)甚至将其称为“与基督教
                的上帝一刀两断”和“对基督教的彻底的告别”,但在后世思想家们看
                来,其背后的强目的论色彩仍然是沙夫茨伯里理论中的一大困难,尤其
                是在遭到曼德维尔的批评之后。                17  对此,休谟采取了完全的拒斥态度,

                16. 沙夫茨伯里认为霍布斯学说最大的危害是“他对一切民主政府和自由学说充满了
                憎恨,以至于要将自由永远消灭”(Ⅰ.89)。
                17. 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宣称沙夫茨伯里的理论是“对人类的莫大恭维”,实际
                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格格不入”(曼德维尔,2019:272),而他自己则力图“告诉读者他
                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曼德维尔,2019:30)。

                                                                          · 173·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