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67
社会·2024·4
斯密通过细致严谨的经验分析, 将沙夫茨伯里自然神学的目的论色彩
完全祛除, 而将神圣秩序的构造原理阐明为一种文明社会的自然史逻
辑,进而在“社会”这一公共领域中将神性与人性融会起来,一种具有普
遍精神的、自在自为的市民社会秩序形态得以证成(康子兴,2017:48)。
通过这种对于“社会”的全新理解和阐明,社会学这一新学科也到了呼
之欲出的关键时刻。
三、 情感主义的人性观
道德哲学家亨利·西季威克(1986,2008:161)将沙夫茨伯里称为道
德情感主义的开创者:“通过阐明人类的社会情感的自然性, 来证明在
这些情感与人类的反思性的自我关注( self鄄regard)之间存在着某种通常
的一致, 而不是将社会义务的原则描述为一往往与自然的自爱在不等
程度上相冲突的抽象理性。 这条思想路线可以说是由沙夫茨伯里开创
的。”当然,在沙夫茨伯里之前,已有一些思想家表现出明显的情感主义
倾向。 8 即便如此,西季威克(2008:162)仍然主张,相较于那些先行者,
沙夫茨伯里是最早自觉地、明确地“通过对经验的缜密分析”将道德情
感主义原则“ 作为其体系的主要论点” 的思想家。 泰勒(Taylor,1989:
255)则告诉我们,在他所说的“内在化”或“主体化”的转变中,沙夫茨伯
里正是借助“自然情感”(natural affection)这一关键概念来推进的。 这是
在神圣秩序观念的基础之上搭建的一个框架。
这里所说的“自然情感”,在沙夫茨伯里那里是影响和支配人的三
种情感中最重要的一种。这三种情感分别是:“导致公众的善”的自然情
感、“仅导致个体的善”的自我情感(self affections)和“并不导致公众的
或个体的善,而是恰恰相反”的非自然情感(unnatural affections,或译“反
常情感”)(Ⅱ.86-87)。 美德意味着自然情感的适宜发育(有的情境中亦
不可过度)、自我情感的有限发育并确保处于自然情感的支配之下,以
8. 例如,剑桥柏拉图学派的拉尔夫·卡德沃斯(Ralph Cudworth)17 世 纪 40 年 代的布 道
文(他后来的文本则更多表现出理性主义色彩)及约翰·斯密( John Smith)和亨利·摩尔
( Henry More)都具有明显的情感主义思想特征,沙夫茨伯里无疑对他们的思想都是非
常熟悉 的。 在 该学派 之外, 当 时还有 一些 情 感 主 义 倾 向 的 思 想 家 如 理 查 德·坎 伯 兰
( Richard Cumberland)等也或多或少对沙夫茨伯里产生了影响(Gill,2006:88-89;西季威
克,2008:161)。
·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