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5
社会·2024·4
构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基本人格状态。 这是一种永远生活在两个社会空
间的边缘和边界的状态,“他身处两种文化、两个社会的边缘,这两者永
远都不能完全彼此融合”(Park,1928:892)。“边缘人”这一概念是空间
概念“边缘”与人格概念“人”的组合,非常生动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本
质关联。“边缘人”概念的重要之处首先在于它对空间移动过程中人格
具体的主观面向即情绪和情感状态的关注, 这使得它很快成为芝加哥
学派城市民族志学者们观察和描绘移民生活的有效工具。 边缘人由于
脱离家乡逼仄的社会组织而感到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迸发, 又因为接
触和融合于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获得一种开明的视角, 但最终会因
为始终生活在两个社区的交界处而感到一种永恒的撕裂和不安。 这是
因为人格塑造的过程始终依托于具体社区之内的具有一致与和谐的社
会生活,而对于跨越社区空间的个体而言,不同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特
异性会转化为个体人格内部的分裂,“这种文化的冲突发生在移民的心
智之中, 表现为一种‘分裂的自我’, 一个旧的自我和一个新的自我。
……他徘徊于原本寄身的贫民窟的温暖和安全以及现在身处的世界的
残忍的自由之间。 ……对于边缘人而言, 这种危机是永久的” ( Park,
1928:892)。“边缘人”概念的另一重要性在于它指向西方文明的特定形
态, 并促生了文明比较的问题意识。 帕克列举了两个边缘人的典型形
象, 分别是入侵爱琴海并和其他移民一起建筑希腊城邦文明的日耳曼
人和第一个城市人与世界公民犹太人。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由边缘人概
念体现出的空间和人格的本质关联是西 方 政 治 文明与都市文明的 基
础,“西方文明的进程是在边缘人的心智中逐渐展开的, 边缘人的心智
是我们研究西方文明进程的最佳入口”(Park,1928:881)。 这不禁让我
们思考,这种人与空间之间的关联是否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抑或沾
染了某种文明的底色? 1
三、 边缘人的人格
1928 年,吴景超通过博士学位论文(《唐人街:共生与同化》)答辩,
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任教。 与同时期其他芝加哥
学派民族志的研究相似,“边缘人” 构成这篇论文理解中国移民的核心
概念。 此后,吴景超的思考始终围绕着中国亟待解决的工业基础和城市
1. 关于边缘人概念与文明底色的关联,参见杜月(2020)的研究。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