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01
社会·2024·4
种赤裸裸的剥削与不平等的关系,也不是一种过时的、应被抛弃的前
现代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当代行为模式。 换言之,依附性雇佣关系是劳动
者主动摒弃资本主义劳资关系逻辑, 转而寻求的一种新的雇佣关系和
社会结合方式的产物。
因此,考察不同社会结合背景下,劳雇双方的内在冲突以及新的劳
雇关系达成的过程,进而形成对现代化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劳雇
关系的更深刻认识,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尝试。 同时,这对于缺少跨文化
经验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实践尤为重要。
(三)社会结合中的老挝农民
具体讨论本文案例之前, 有必要对老挝的传统社会结合方式略加讨
论,特别是其中对于雇工群体(老挝农民)而言最为重要的特征与形式。
第一,普遍的流动性。 东南亚社会被政治与历史学家界定为曼陀罗
政治体系,其特点之一是“更希望控制人口而不是土地”(斯科特,2016:
72)。 一种有效控制人口的方式是形成庇护关系(Scott,1972),庇护的特
点是基于私人关系的追随,追随容易造成更为普遍的流动。 这与中国社
会有一定的区别。 虽然中国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地流动,但他们总有一种
叶落归根的观念和行为。 当然,本文不否认户口及城市政策等也为农民
扎根城市设置了巨大阻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老挝社会,流动是一
种日常。
第二,家庭的普遍牵制。 学界对于如何界定老挝的亲属制度有所争
议,有学者认为其遵循了母系继嗣规则(郝国强,2013),也有学者认为
男性继嗣传统特别为老挝社会所强调(Thomas,1976)。 出现认识方面的
这种分歧,主要是因为老挝社会缺少较为典型的单系继嗣集团,也没有
形成与中国社会类似的宗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老挝社会的亲属关系
是松散和疏离的。 相反,老挝社会基于血亲、姻亲等结成的亲属关系是
稳固且互动频繁的。 因此,苏世天(2019)主张超越一般的谱系结构逻辑
来考察老挝社会的亲属制度,并重点讨论其亲属关系的实践性特征。 在
血亲和姻亲的基础上,通过“极强的日常实践性”,尤其是“共同的生活
和地方性的居住带来的亲密感”(苏世天,2019:104), 老挝社会的亲属
关系表现出丰富的扩展性、 极强的亲密性和频繁的日常互动性等多重
特征。 例如,在老挝社会,劳动等合作机制几乎都是以(实践性的)亲属
关系为基础的。 专注老挝研究的人类学家埃文斯(Evans,1995)曾考察
·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