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76

“无家可归”的孤儿与作为天职的科学

                这一任务必须由作为孤儿的个体学者来完成。 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成为
                几乎所有学者的共同特征。 正如克拉克(William Clark)(2013:560)所说,
                韦伯身上体现出来的“新 教 德 国 学术 人 ”(homo academicus Germanicus
                protestantus)的形象堪称所有现代学者的“先祖”。 在这一前提下,清教徒
                作为一种“无家孤儿”的“伦理理性化”中所蕴含的复杂张力在作为“职
                业”而出现的现代科学中也同样存在了。
                    (二)卡里斯玛个体化与科学客观性制度的建立
                    在韦伯这里,欧洲式理性化,尤其是在知识方面的理性化,最终必
                然要求行动者面对世界成为一个以科学作为天职的“专家”。 对于这一
               “专 家 ”形 象 的理 解,除 了 上述 清 教 徒 式的 劳 作 以 及“无 家 ”的 要 求 之
                外,还要再加上欧洲文明中独有的卡里斯玛式激情,即需要在日常工作
                中迸发出激情和灵感( Einfall)。 通过研究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向现代研究
                型大学的演变,克拉克(2013:8)发现,曾经“存在于司法—教会性制度
                和心态中的卡里斯玛”随着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兴起而瓦解。 这一过程同
                时也是卡里斯玛个体化, 即卡里斯玛逐渐凝聚在个体之上的一个过程
                (克拉克,2013:19)。 此种“学术卡里斯玛” 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知识分
                子精神气质(克拉克,2013:7)。韦伯在其“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中也强
                调了此种卡里斯玛的两种形式:激情和“灵感”。 也就是说,曾经作为克
                服传统、驱动理性化进程之力量的卡里斯玛式激情,成了一种现代学术
                的个体主义者的前提假定: 每一个个体都要借助其独特的激情和“天
                赋”,或者说“天才的卡里斯玛火花”,才有可能实现学术上的创造。
                    作为这种强调个体化进程的外部条件, 传统欧洲尤其是传统德国
                大学中,以“讲授”为核心的教育以及由口头讲述和言说所代表的神圣
                性表达形式,逐渐转变为现代意义上以视觉形式为主的神圣性表达形式。                              24 !
                此种基于个体性的“眼目帝国”通过“客观性”的架构获得了“无与伦比
                的权力”(克拉克,2013:476)。在现代学术工作中,“客观性”获得了毋庸
                置疑的重要性,甚至“作为科学最重要的原则———现在已经深入到视觉
                和可见形式的广泛领域中———有效取代了真理”。                      25  曾经在新教徒那里


                24. 伍顿(2018:181-230)在其科学史研究中 对于“世 界数学 化”的详 细考察 ,基本也 是
                以视觉和客观性之间的共生方式为线索的。
                25. 克拉克(2013:475-476)认为,此种在科学意义上的视觉主义与客观性之结合,最为
                典型地表现在现代性早期所起源的以“眼见为实”的实验哲学为基础的自然科                     (转下页)

                                                                          · 69 ·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