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72

“无家可归”的孤儿与作为天职的科学

                    总之,尽管表面看来清教与儒教“这两种伦理的精神里皆含有‘理
                性主义’”, 然而这两种理性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儒教的理性主
                义意指理性地适应(Anpassung)世界;清教的理性主义意指理性地支配
                ( Beherrschung)世界”(韦伯,2010a:325)。 这两种教徒都是清醒的,不过,
                韦伯(2010a:325)依 然强 调 了 清教徒“精神分 裂 之亲和 ”的 一 面 ,认 为
               “清教徒理性的‘清醒’(Nüchternheit)乃建立在一种强力的激情(Pathos)
                上,这是儒教所完全没有的西方的禁欲精神对于世界的拒斥,难以理喻
                地连结到另一面,亦即,对支配世界的渴望”。在晚期的工作重心国家社
                会学( Staatssoziologie)中,韦伯(Weber,2009:94-95、90-91)依然强调说,
                (欧洲式)理性主义与卡里斯玛是最具革命性的力量,然而这两种在根
                本上反传统的力量却极少见诸中国。                  16

                    三、 知识理性化与作为职业的科学

                    在国内社会学界,从韦伯本人的思想发展史出发,在中西文明比较
                的框架下,通过“孤儿”这一理论形象来理解韦伯式科学的“精神气质”
                及其社会学观的工作比较少见。                17 !然而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在知识层面
                上理解韦伯的中西文明之别思想的鲜明体现。
                    韦伯作为“欧洲文明之子”,在文明比较研究中对于欧洲的理解是
                他对科学———尤其是社会学———之理解的根基。 在韦伯思想中,禁欲精
                神与此种“支配世界的渴望”之激情相悖反的结合,作为前述“精神分裂
                症”的新形式,更为典型地表现在思想层面的理性化形式之中,具有“无
                家”的色彩。 这中间,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是韦伯作为一个西方人思
                考自身的重要“界限”。 正如哈里森(2019:8-12)所说,“李约瑟问题”                        18
                与西方人关于近现代科学起源的思考有着很大关系。
                    韦伯(2010a:182、211)发现,在西方文明史里,从语言文字一直延
                伸到哲学传统的各种理性化特征以及作为这一理性化特征之核心的自
                16. 如前所述,儒教的理性主义与欧洲的理性主义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17. 国 内 近 年 来 的 韦 伯 科 学 方 法 论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对 某 些 具 体 概 念 的 讨 论 , 如 王 楠
                (2014)对于“价值”的讨论,刘涛(2019)对于“适当因果关系”的讨论。
                18.“李约瑟问题”是一个被普遍认可与思考讨论的问题域。 例如,怀特海(1997)尽管从
                未提到过“李约瑟问题”,然而在其代表作《科学与近代世界》之中亦经常以中国作为欧
                洲近代科学起源的参照。 不过,西方的科学史研究者们很少从李约瑟(2017)在这一问题
                上的出发点,即“文明的滴定”的角度来进行讨论。

                                                                          · 65 ·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