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5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85

社会·2023·3

           走,有时半夜两三点就起床惊动家人和邻居,所以才决定把她送进养老
           院。 为了安抚张奶奶的猜忌和焦虑,老刘几乎每天都会前来探望,但有
           几次被反复追问消失的财物时,我看到老刘也失去了耐心,显露出无奈
           又烦躁的表情,别过头去不再回答张奶奶的问话。
               邓奶奶的反复解手,张奶奶的游荡和妄想,甚至不少老人的激越症
           状和攻击行为,都是不断发生在认知症照护中的日常危机,一次次打破
           生活的平衡和规律。 而在养老机构的环境中,这些不仅仅是认知症患者
           个体的行为问题, 也与护理员们的照护工作乃至其他住民的日常生活
           深度交织。 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照护者们事实上无法固守“以人为中
           心的照护”( person鄄centered care),将注意力倾注于某几位认知症长者的
           意愿和需求,而需要在“给予和不给予,关心和不太过关心,限制工作中
           的情感但不‘关闭’情感之间进行斗争”( Russ,2005),必要时采取冷淡
           ( impersonal)和疏离(distanced)的照顾方式(Jeong,2020)。 一方面,为了
           同时协调多位住民的照顾任务,他们必须评估当下的情境,在多重需求
           间进行权衡, 选择忽视或延迟回应恰恰成为有效完成照护工作的必要
           策略。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的日常照护中充满了疲惫、无力、厌倦等负面
           情绪(吴心越,2018),尤其面对认知症长者的攻击性言行时,不予回应、
           不把对方的话当真反而是一种克制和忍耐。 这种暂时的情绪抽离和回
           避沟通,即有些护理员所形容的“冷处理”,事实上能够给予照护者一定
           的喘息空间,有助于缓解其身心压力,减轻他们的职业倦怠和挫败感,
           从而保证照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无论是情感疏离还是拒绝回应,都有可能从
           一 种 暂 时 的 照 护 策 略 演 变 为 真 正 的 道 德 冷 漠 , 即 对 他 人 的 痛 苦
           (suffering) 不再具有敏感和共情, 放弃对于他人福祉所担负的道德责
           任。 凯博文(2020)在《照护》中多次呈现了认知症照护关系的这种脆弱
           性。 当双方的道义互惠断裂,一方无尽地付出,另一方却无法给予爱和
           承认,甚至拒绝帮助、暴力相向时,即便是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会在
           瞬间崩断。 而一旦认知症长者的话语和需求不再被旁人认真对待,一旦
           他们被取消了作为完整的人的身份, 照护者的疲惫和挫折就极有可能
           转化为言语和精神上的虐待,甚至是身体上的伤害。
               (二)约束的道德
               养老机构中最常引起外界道德争议的是约束手段的运用。 2017 年


           · 178·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