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90

关怀的限度: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的民族志研究

                一般民众对于他们的理解和共情是有限度/边界(limit)的。 认知症长者
                因而成为格外脆弱的生命,不仅常常遭受污名化和他者化,而且很容易
                受到忽视和虐待。 这些限制和困境都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关怀/照护”
                背后更深层的现象学基础和社会意义框架, 进而探索拓展限度的潜在
                可能。 正如基特伍德等学者指出的, 这首先需要在认识论上更新对于
               “人格”的理解范式,拆解理性认知、记忆与主体构成之间的必然关联,
                重视认知症长者作为一个人 的完 整 性 及 其 特 殊 的具身 经 验( Kitwood,
                1993,1997;Konots,2006;Taylor,2008)。 与此并行的是,与认知症长者的
                共处也让研究者们对“主体间性”的概念提出更多反思。 传统的主体间
                性通常预设自我与他人拥有共同的存在基础和对称的沟通关系, 那么
                我们如何去认识依赖和照护关系中的主体间性呢? 受到哲学家列维纳
                斯的启发,查特吉( Chatterji,1998)指出这种新的主体间性需 要 以承 认
                脆弱性( vulnerability)和他异性(alterity)为前提,接纳认知症长者作为一
                种独特的生命形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行动者“共存于世”的可能。这
                种接触和沟通不再依赖语言作为首要媒介, 更重要的是面对面的共同
                在场以及包括声音、表情、身体动作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 而认知症长
                者与照护者之间的依赖和共存伴生关系也构成 新 的本 体 意 义 上 的存
                在,激发着研究和实践的潜能(朱剑锋,2021)。
                    通过考察认知症长者在基层养老机构中的现实境遇, 本文也揭示
                了当前的认知症照护如何受到种种外在条件的限制, 既包括养老机构
                的照护制度、人力配置这些结构性条件,也包括照护者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突破这些限制,改善长者的生活处境,或许首先要从观念层面的变
                革入手,创造一个认知症友善的社区环境。 这意味着要消除对于疾病的
                污名标签和片面认知,重新建构认知症长者与其他住民、与工作人员之
                间的关系,发挥互动在照护中的疗愈价值(Kitwood,1997:135)。 国内已
                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 比如以认知症长者的人生
                故事为载体,寻找某些建立在共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能引起人们共情
                的话题,从而为社群成员提供对话的空间和场景,改变对于认知症的印
                象(孙飞等,2020)。此外,本文特别想指出的是,当认知症照护单元的建
                设愈益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要避免它成为一个被隔离、被排斥的
                专区。 它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从长者的经验和需求出发,创造更适宜于他
                们的建筑空间、人文环境,赋予其生活世界以新的意义。


                                                                          · 183·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