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89
社会·2023·3
言,而是实践修补(practical tinkering)和专注试验(attentive experimentation)
(Mol, et al., 2010:13)。 而这给予实践的启示是,照护中约束的使用必
须综合考量认知症长者的整体福祉, 遵循专业的评估程序和团队集体
协商。 在必要的约束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最小伤害原则,比如使用更为柔
性的约束手段和约束工具,尽量减少约束时间,关注认知症长者身心状
态的持续变化,并对约束中潜在的暴力保持高度的道德敏感。 此外,照
护团队还应该不断尝试和探索其他干预方式, 如改善空间的安全性设
计,使用音乐、影像、身体接触等方式安抚长者情绪,帮助其减少无聊感
和焦虑情绪,形成规律的生活作息( Gastmans and Milisen,2006)。
六、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养老机构的田野调查, 呈现了认知症长者的生活世界和
多重境遇。 文章首先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认知症病程发
展中的“经验断连”如何改变长者的存在性处境,它一方面表现为自我
连续性的断裂,另一方面表现为主体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 在这一过程
中,长者自我身份和生活秩序的维系极大依赖于家庭成员的付出,而从
家庭进入机构则可能使其从原有的社会关系 和意 义 世 界 中 进 一 步 脱
嵌,成为格外脆弱的生命。 在机构环境中,认知症经验受到不同知识和
实践框架的型塑。 在以“日常生活能力”为核心分类框架的照护管理体
制下,认知症作为一个类别范畴的操作性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拆解,但
作为一种污名标签的“老年痴呆”又时不时显现于集体生活的符号互动
过程中, 造成种种歧视和冲突。 养老机构对于住民的分区困境揭示了
“ 正常”与“异常”在界定和运作上的辩证关系,长者的人格身份和社会
处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最后,文章聚焦于认知症日常照护中的伦理两
难和诸多权宜性实践,并指出境遇伦理学对于照护实践的启发。 当然,
本文呈现的照护样貌有其特定的社会脉络和现实局限, 值得期待的是
未来更多类型的养老机构、照护专区以及居家照护的经验研究,从而以
更丰富的观察呈现出不同照护空间、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群
体在面对疾病、衰老乃至死亡之际“同时之异世、并在之歧出”的道德形
貌(方洪鑫,2021)。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过程中, 认知症长者将越来越显见于我们的
周围。 然而,疾病伴随的“经验断连”造成人际沟通的深刻隔阂,也使得
·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