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76
关怀的限度: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的民族志研究
护者需要随着关系本身的动态进行调整, 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尝试与修
补,这是一个持续且开放的过程。 因此,人类学研究也应该回到在地的
社会文化逻辑和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多重性的实践如何被赋予道德价值
和疗愈的效果( McKearney,2020)。
照 护 的 实 践 逻 辑 也 呼 应 了 近 年 来 人 类 学 研 究 的 “伦 理 转 向 ”
(ethical turn),即将讨论的重心从道德规范、道德义务转向日常伦理以
及道德主体与周遭世界之间的复杂交缠(李荣荣,2017;袁长庚,2019)。
相对于结构层面的“道德”(morality)概念———例如集体性的道德意识、
—“日常伦理”(ordinary ethics) 主要体现在个体
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
行动者层面,它基于具身化的默会理解而非外在的道德框架,基于情境
性的实践而非一般性的知识或信仰。 这一概念不仅揭示了道德规范和
伦理生活之间的张力, 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行动和意图的复杂性和不
连贯性, 理解人类的脆弱性、 局限性和希望所在( Lambek,2010;Das,
2012)。 当然,法桑(2022:50)也进一步指出,道德和伦理总是在特定的
情境下由特定行动者造就,它们并不是纯粹的、静态的思考对象,而是
浸透了历史、社会及政治情境而形成的特定现实。 人类学对日常伦理
的探究或许不在于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呈现人们对善的判断和
追求怎样受到种种意外事件、现实条件、社会力量的冲击和型塑,从中
揭示普通人的道德际遇如何与集体的命运、宏观的政治经济秩序深度
缠绕。
综合上述讨论, 本文试图以民族志的书写揭示认知症长者作为一
种特殊的生命形式的现实境遇。在《生命使用手册》中,法桑(2022)提出
了“生之形式”“生之伦理”“生之政治” 三个概念作为思考生命的多重
维度:“生之形式”致力于探讨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之间存在的紧张感,
“生之伦理”主要围绕对生命被神圣化、成为至高价值的反思,“生之政
治” 则关注不同的生命如何在现实的政治经济脉络中被赋予不平等的
价值。 本文并非在严格意义上使用法桑的这三个概念,而是受其启发,
希望从这几个不同的面向拼凑起认知症长者的复杂生命境况。 首先,本
文将以认知症的疾病表现作为切入点, 说明认知症长者如何作为一种
特别的“生之形式”而存在。 其次,在养老机构的特殊环境下,认知症经
验又受到照护管理框架、生物医学、地方文化的多重界定和治理。“生之
政治”与“生之伦理”紧密交织,型塑着具体的社会交往和照护实践:认
·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