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72
关怀的限度: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的民族志研究
越多城市家庭的选择。 截至 2021 年底, 全市共有登记养老机构 20 余
家,床位入住率超过七成。 选择永安市作为个案,一方面是为了揭示深
度老龄化地区所经历的照料模式变迁,另一方面,永安作为一个县级市
交织着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张力,为我们理解中国基层社会
的样貌提供了一扇窗口(王春光,2016)。 这种张力表现在养老服务领域
则是,当照料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社会趋势,日常的照
护实践仍主要以朴素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验为导引。
永安市的养老服务业在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期, 但机构之间尚未
出现明显的层级分化,目前除了全市唯一一家公办公营敬老院外,其余
全部为公建民营或民办养老机构,后者在收费标准、照护品质、客户群
—
体方面大致相似。 本文的田野资料主要基于两家民营养老机构——康
颐家园和馨诚之家,前者共有住民 370 余人,后者共有住民 150 余人。
除了少数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 大部分住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行动和
认知障碍。 每月收费从 2000 到 4000 元不等,具体取决于不同的房间类
型和照护等级。 大约九成的住民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自己
的养老金足以负担日常开销, 少数农村户籍的老人则需要依靠子女补
贴。 一线护理人员主要是来自本市农村地区的中老年女性,她们的教育
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未受过专业的护理培训,年龄集中分布在 50 到 60
岁, 一名护理员通常要负责五六名老人的日常照料。 在田野调查的前
期,笔者主要跟随护理员班组参与劳动,对机构中的照护工作和日常生
活进行参与式观察。 由于我作为本地人和年轻女性的身份,即便护理员
和住民都知道我正在从事学术研究,大多数时候也只把我当作一名“来
养老院看看的小姑娘”或“来实习的大学生”,因而并未加以太多的印象
整饰,这让我能够观察到他们较为自然的日常互动和情感表达。 在田野
调查的后期, 我访谈了两家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一部分认知症长者的家
属,并对当地其他养老机构和医院的老年病区进行了短期的参访。
通过田野地点的简单介绍,读者或许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这
是基层县级市中普通的、并不足够好的照护的一个缩影,但是照护者们
在老龄化的浪潮下勉力维系着大量失能、 失智老人的最后一段生命旅
程。 本文试图以田野材料呈现认知症长者在养老机构中的生活处境以
及照护过程中的种种情理困境和道德实践,探讨关怀/照护(care)的限
制与可能,同时也希望呼应当代医学和道德人类学的相关讨论,揭示认
·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