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34
集体制与家户生产
上,像茶叶制作这种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的工序,应当安排熟悉茶叶制
作的人专门负责, 但在实际的生产制作中则是采取每户抽调人员轮流
制作的方式完成,比如今天有 100 斤茶青,需要 3 个人,就抽 3 个人,明
天又有 100 斤茶青,则换另外 3 个人,如此安排是为了平衡各个家户的
劳动量和工分收入。 生产队最为核心的生产劳作是水稻种植和茶叶生
产,其中最需要技术的环节分别是种田中的插秧和做茶中的做青。 由于
这两个环节对生产技术要求高、劳动量大,因此相应的工分也高于其他
的劳动。 通常情况下,一个男性劳力一天的劳动工分满值是 10 分,而插
秧和做青则是 12 分。 通过每户抽调和轮流负责的方式,可以在最大程
度平衡各户的需求(访谈资料,210724YBX)。 在分田到户之前,第六生
产队一共有 20 户 148 人,常年在生产队从事制茶工作的有 10 多个人,
基本上每个家户的核心劳动力都参与了茶叶的制作。
平衡家户生计的安排在根本上改变了茶叶产销技艺的家族传承路
径。 在生产队统一茶叶生产的情况下,原本独属于家族的技艺成为角落
的公共财富。 对于在集体化时期成长起来的人来说,他们的制茶技术源
自从小的耳濡目染。 一位村民在谈及自己做茶经验的来源时说:“那时
候公家做茶,我还是小孩子,就一直在队址玩耍,看着别人在晒茶、摇
青,就赶紧去搭把手。 那时候是用吊筛摇青,我们不会摇,就帮忙把茶
青放进去, 大人摇好了我们再把茶青弄出来, 一直看着做。 ”(访谈资
料,220317YBX) 这种耳濡目染式的学习过程与在集体化之前有制茶传
统的家庭的小孩学习制茶的过程并无二致。 一位村民跟我讲述了他在
生产队的学茶历程:
我最初在集体的时候负责挑茶叶, 那时候年轻, 十七八
岁,有力气。 挑回来就得去晒青,然后小队里那些比较老的人
告诉我怎么晒青,晒到什么程度。我记得是 ZQ 告诉我,他说晒
青要晒到茶叶软下来,我们手捏那个茶青,茶青不会脆脆的要
折断,而是软软的。 现在我们的茶青不能晒太软,但当时的茶
青要晒很软……我最初做茶的工夫都是 ZQ 教我的。 那时候小
队里做茶工夫比较好的有 ZQ、CZ、LC, 他们从小家里有茶,在
家里学的。 (访谈资料,220315YJM)
访谈中提到的三个人的家里在集体化之前便从事茶叶生产, 其中
LC 的父亲是角落里唯一个在民国时期经营茶叶的中间商,通过茶叶经
· 127·